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朱英国――梦想再远,也要实现

2020年03月11日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民的疾苦,希望能够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一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学家朱英国曾说,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当一名农业科学家。

1939年11月,朱英国出生在湖北罗田,1964年,25岁的朱英国从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投身于农业大国最紧迫的课题――水稻雄性不育与杂交水稻的研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科研条件尚不健全,培育杂交水稻主要是在田野里做试验,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要培育出稳定、成熟且能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必须反复做育种试验,而育种只能在春天操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追赶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季节,加快水稻育种科研进度,朱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南岛。为此,朱英国和他的同事用1000多个套袋带上全部种子材料奔赴海南。

水稻是喜温作物,在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才能生长,在湖北一年只能种一季,大约10年才能出一个品种,海南岛的气候特殊,三五年就能出一个品种,能大大节约科研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1972年,朱英国和同事终于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培育出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红莲”家族在朱英国的潜心研究下不断壮大,“红莲”家族中多个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10号”陆续诞生。“红莲型”杂交稻在全国及东南亚等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朱英国一直强调,水稻是中国的原始创新,创新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红莲型’杂交稻来说,种质资源的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秉承着创新的理念,朱英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又一次实现了突破。

20世纪80年代,朱英国提出从农家品种中发现新的不育种质资源的设想。1984年3月,他和助手在上千个农家品种中发现了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比周围矮20厘米,不育特点明显。经过3年反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成功培育出来,它就是马协A。马协A的培育成功,拓宽了当时杂交育种的理论视野。之后,朱英国团队又培育出马协型不育系3个。

朱英国认为:“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他的梦想是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让饥饿远离中国,造福世界人民。“马协型”和“红莲型”这两个让朱英国倍感骄傲的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红莲型”杂交稻种子更是出口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并在非洲育种,不仅惠及中国农民,还走出国门,香飘天下。

2017年8月9日,朱英国因病逝世,享年78岁。半个世纪,这只“水稻候鸟”不知疲倦地奔波田间地头,追逐水稻育种的春天。如今,这只“候鸟”静静地停下了脚步,永远告别了他所钟爱的杂交水稻事业,但他挚爱的杂交水稻事业正不断的滋养着天下百姓。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朱英国――梦想再远,也要实现”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