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英雄不问出处

2020年04月27日
  他是江苏人,却扎根边疆工作六十载;他只有中专学历,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干了农业机械研究一件事,却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

他就是陈学庚,自称“土八路”,习近平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一切人才都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

 

20世纪60年代,江苏一大批人来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设,陈学庚的父母就在其中。初中毕业后,陈学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20世纪80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一到每年5月定苗和9月采收时节,新疆兵团就“机关关门、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还有60万内地采棉大军进疆,全民投身棉花生产。即便如此,1982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兵团平均亩单产也仅有38.6公斤。

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新理念,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

陈学庚当时负责农七师130团的地膜机研制小组,不到2年的时间,他就完成了2BMS系列机具研究,班次作业效率相当于300个人工。在此之后,陈学庚团队继续加大力度改进铺膜播种新机具,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和农艺要求,不间断地研制推广多种新机具,形成了系列新产品,完成了从成果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换全过程。

地膜植棉机械化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第一次提升,该项成果也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兵团提出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栽培新技术。为满足机采棉种植密度不降低的新要求,陈学庚率领团队提出了行距超窄配置新思路,研发成功了膜下滴灌精量播种机。

陈学庚说:“精密播种机研究成功,科研团队紧接着狠抓成果的推广,当时‘有钱买种、没钱买苗’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包括相当多的团长们都认为单粒精播风险太大。”

面对困难,陈学庚没有退缩。2004年春播,科研团队在农一师推广棉花精量播种机,他们早晨起早从石河子出发去阿克苏,1200公里路程当天晚上就赶到,期间行车时间超过15小时。

“当时调整机具都是团队科研人员自己干,一个春播下来,现场讲课、现场演示会、出苗现场观摩会就进行了20多场,用事实改变了传统理念。重视科研、重视成果推广,是搞好科研工作的硬道理。”陈学庚说。

2014年,新疆棉花亩单产已提升为155.7公斤,新疆以占全国42.3%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59.5%棉花总产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播种技术与装备的创新促成新疆棉花产业的二次提升,彻底改变了新疆棉花生产落后的局面。

 

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地膜铺盖栽培技术为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新疆兵团棉花单产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残膜污染对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

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学庚针对新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做好残膜回收研究,另一个就是加大力度研究提高机采棉花品质。

2014年,陈学庚带领团队深入“农田残膜治理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在PE地膜机械化回收板块,已取得突破坏性进展。

“农田残膜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项技术能完成的。我们做的是PE地膜的回收,其实具体工作做起来非常艰难。我们主张使用降解膜,但是降解膜的价格是普通PE地膜的2~3倍,农民不是很容易接受,同时降解膜的增产效果达不到要求,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也会影响降解膜性能,因此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不是一件容易事儿。”陈学庚说。

面对现实困难,陈学庚从2017年开始,提出了农机、农艺、农膜相结合的理念。从农艺栽培措施到地膜质量、到回收残膜新型机具的研发,陈学庚全套同步进行。他把回收的残膜进行二次加工处理,生产出其他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已研制出十多种不同类型的残膜回收新机具,为解决兵团农田残膜污染问题做出了贡献。

 

培养高层次人才

 

2018年,陈学庚又有了一个身份:石河子大学研究员。

“为什么我叫自己‘土八路’,是因为我没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只是针对新疆兵团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攻克瓶颈,一点一点往前走。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但都没能静下心来做理论研究。”陈学庚说。

为了“补上”这一课,陈学庚选择到石河子大学。“这是一所综合性大学,高层次人才聚集,学术氛围浓厚,对于总结、提炼过去的工作,静下心来做理论梳理,有很大的优势。”

陈学庚告诉记者,中国是农业机械制造和使用大国,却不是农业机械制造的强国。从2004年通过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中国的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

也正是为了促进中国农业机械研究的发展,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指导青年教师做科研,成为了当下陈学庚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都是带着人冲锋在农业一线,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今后,除了做理论提升,把这些知识传授出去,对我同样重要。独木不成林,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难以发展的,依靠少数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组建一支强大的团队,大家拧成一股绳往前冲,才能取得成功。”陈学庚说。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陈学庚:从中专生到院士 英雄不问出处”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