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何镜堂: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2020年04月29日
  何镜堂

事迹简介:

何镜堂,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8年4月生,广东东莞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工程设计第一线,虽八十高龄仍奋斗不止,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先后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以200多项重大标志性工程引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捐出200万元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牵头推动各方累计捐赠1150万元用于扶持青年学生和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也被赞誉为“中国建筑的标杆”“校园建筑掌门人”,他长期奋斗在教学、科研以及实践第一线,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与不懈的努力激励着青年建筑师以及学生。

何镜堂院士一直坚持探索建筑创新理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团队,走有文化自信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建筑创新道路,提出了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两观三性”创新理念。三十多年来,他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提出“两观三性”建筑理论

 

流水潺潺,带有岭南园林风格的何镜堂工作室坐落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它别致、通透、优雅。80年前,这里曾是民国时期中山大学教授们居住的小别墅,后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何镜堂和同事将其逐步更新改建为园林式工作室。该工作室曾荣获广东省首届岭南特色建筑金奖,是岭南乃至中国建筑学界的骄傲,很多知名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酝酿产生。该工作室也正是何镜堂建筑设计理念“两观三性”的集中体现。

“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通过这个理论,何镜堂把建筑设计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确立了其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何镜堂生于硝烟弥漫的1938年,这位78岁的老人本可颐养天年,无需在建筑设计一线“拼杀”。但在何镜堂看来参与设计非常重要。他自己身兼“教练员”(导师)、“裁判员”(评审专家)和“运动员”(设计人),他表示自己最喜欢的还是“运动员”的角色。

许多重要建筑的设计都需要经过招投标才能获得,他说:“我们尽力去做设计,每个工程都有明确的创新定位,所有的项目力争从头至尾、各个专业全面承担。”虽然已经是院士,但他敢于竞争,也容得下失败,“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不断创新和超越自己”。何镜堂说。

 

最喜欢自己的两个作品

 

3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他曾先后主持设计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及纪念馆、大厂民族宫、映秀震中纪念地、(中国)泰州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钱学森图书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玉树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深圳科学馆、天津博物馆、长春烈士陵园、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及摔跤馆、何镜堂工作室、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浙江大学新校区、重庆大学新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及广东药学院大学城新校区等。

他最喜欢的设计作品有哪些?何镜堂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何镜堂出生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是中国屈辱的历史。而2010年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是中国走向富强的一个标志。“这两个馆既是近现代中国两大历史阶段的见证,同时也是我个人生命中的两个重要节点。”何镜堂说。

 

建筑设计要直面社会发展

 

何镜堂深信,在面对挫折时要越挫越勇。他举例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取得的成功,当时其实是在全世界300个方案竞标中脱颖而出的。“我们的团队敢于参标,最后才得以中标。我告诉我的团队,不要怕输,输了之后要做好总结,输多了就会赢。”他说。

在何镜堂看来,建筑设计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设计需要直面发展的中国,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融在一起。同时还应当有所坚持、有所创新。建筑设计师要融入社会,不能回避,不能单纯地自我欣赏。

建筑设计工作也曾带给他很多不一样的感动。何镜堂回忆,有一次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他与夫人一起在音乐厅看演出。演出结束后有一个女学生到他面前给他鞠了一躬,何镜堂当时很诧异。这位女学生解释说,入学的时候自己的父亲送她到华工大学城校区来,看到这么好的环境,打听到是何镜堂设计的,叮嘱女儿如果有机会见到何院士,一定要替他向何院士鞠躬,表达感谢。

“尽管设计的过程非常辛苦,但作品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与喜爱,也是我作为建筑师的一种幸福。”何镜堂说。

 

 

感言

每一步成功都是对奋斗者的馈赠

 

我把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当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每个人情况不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我的作品有幸见证了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事件。我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是祖国和时代对奋斗者的馈赠。我认为,弘扬奋斗精神,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就一定会建功立业,走出最美丽的人生道路。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何镜堂: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