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培等追忆南浦、杨浦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质量为先,经得起历史考验
摘要:朱志豪最令人钦佩的就是,他在工程中既抓质量,又抓进度,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质量为先!
南浦、杨浦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的离去,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切缅怀。
“朱指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指挥,每当困难时都予以鼓励。在悲痛之余,我只能想,朱指挥去天堂造桥了……”一位曾经与朱志豪共事过的建设者这样回忆。他是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带领着上海的建设者在母亲河上“架桥追梦”,留下了一个个志存高远的梦、脚踏实地的梦、造福社会的梦、无怨无悔的梦……
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质量为先
负责过南浦、杨浦、徐浦、卢浦、东海等大桥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曾经和朱志豪是“亲密战友”:林元培率领的设计团队,负责设计方案,把上海人多年的造桥梦画上图纸,而朱志豪率领的施工团队,则是将造桥梦从图纸变为现实的执行者。
“工程建设,最难把握的是施工质量与建设进度的关系。工程进度快慢,立竿见影,大家都看得到,而工程质量的优劣,往往肉眼不能辨明,需要留待历史的检验。”林元培说,朱志豪最令人钦佩的就是,他在工程中既抓质量,又抓进度,当质量与进度发生矛盾时,质量为先!朱志豪担纲施工的南浦、杨浦、徐浦大桥,历经多年使用,期间经受了多次质量大检查,都没有问题,“这就是朱志豪的大功劳!”
南浦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大跨径的叠合梁斜拉桥,主跨423米居当时全国第一,世界第三。林元培记得,在上海新客站小型斜拉桥、重庆嘉陵江大桥的设计基础上,南浦大桥确定了桥型与设计方案。作为我国首座大跨径的叠合梁斜拉桥,施工团队能否准确执行设计意图,将梦想变为现实,众人关注的目光都聚焦在总指挥朱志豪身上。
“朱志豪在工作中相当有魄力。”林元培说,常常,大家为了工程方案而争得面红耳赤,但一旦方案确定,朱志豪就说一不二地执行,这也确保了几座大桥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建设。
“语调平和”的总指挥,抓工程质量却出了名的“狠”
朱志豪对工程质量的执着,也令曾经采访报道过他的新闻记者们印象深刻。1993年是上海重大工程大丰收的一年,时任《新民晚报》总编助理、现任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的孙洪康对杨浦大桥项目进行了半个月的深入采访,在他的印象中,这位杨浦大桥的总指挥“语调平和”,但抓工程质量却是出了名的“狠”。孙洪康回忆,朱志豪在采访中反复强调“质量是大桥的生命”,并把这个横幅贴满了整个工地,“他的这句话,可给我的报道《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提供了点睛之笔!”
朱志豪的“狠”还体现在对自己身体的“苛刻”上,孙洪康说,他当时身体不好,做过胃癌手术,但在工地现场,没有人感觉得到他是个病人,他完全是全身心地投入施工。
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在一个个工程中传承
南浦大桥中体现出的“上海水平、上海效率、上海风格、上海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在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建设时,现任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秦宝华还是工程领域的“新人”,在他眼里,朱志豪是一个“十分敬业”的人。杨浦大桥工程期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经常能在现场看到总指挥,“他很忙,但是施工过程中只要遇到困难通知到他,他一定第一时间赶到。”
建设前辈对质量、创新、科技的高标准、严要求,在一个个工程中传承。秦宝华后来成长为了卢浦大桥工程项目负责人之一:“当年造南浦、杨浦大桥的时候,主要材料还要依靠进口,等到造卢浦大桥的时候,主桥3.5万吨钢结构全部实现国产化!”秦宝华说,科学施工,不容许冒险行为出现,对质量的苛求,是上海大桥建设者始终不变的追求。
秦宝华认为,在黄浦江上修建大型桥梁是中国老一代桥梁建设者的梦想,而朱志豪是这个梦想的践行者,是中国桥梁建设的开创者,“老先生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桥梁事业,为中国桥梁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