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林俊德: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2020年05月14日
  国庆前夕,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为全军挂像英模。这一刻人们再度记起了这个名字。此时,距离林俊德去世已经整整6年。

某试验训练基地原研究员林俊德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就像扎根大漠的胡杨,他在戈壁滩一扎就是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中国人要搞自己的“争气弹”!上世纪50年代末,为打破西方核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毛主席作出发展核武器的战略抉择。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夕,年仅25岁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机测仪器。

冲击波测量是确定核武器效应和核爆炸当量的重要手段。这种仪器是什么样子,当时谁也不知道。年轻的林俊德当场表示:“科学的东西谁都可以掌握,只要迷进去,开了窍,没有干不成的事。”

为解决动力问题,他整天苦思冥想,就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最终从街头电报大楼的钟声中得到灵感。他决定用钟表式发条作动力,搞中国式的压力自记仪……经过一年半的艰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1964年10月16日,张爱萍将军依据林俊德测得的冲击波数据,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林俊德常说:“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一是机遇,二是发狂。国家有这个舞台,让我搞核试验。一旦抓住机遇,就要发狂地工作,所以效率特别高,想着不可能的事就可能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林俊德已年近半百,但依然甘当拼命三郎。

1987年,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器试验中,带领项目组发展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

上世纪90年代,他及时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

求真求实,一丝不苟。这是林俊德一辈子养成的科研习惯,也是他毕生遵循的做事准则。

为拿到第一手资料,他常年奔波在实验一线。凡是重要实验,他都亲临现场,拍摄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经常刚做完实验,有害气体还没散尽,他就手捧相机出现在实验现场。有次实验,74岁高龄的他由于专注拍摄,被轨道绊倒在地上,膝盖和脸部都被蹭伤。林俊德却拍了拍灰尘继续工作。

作为我国爆炸力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一直到去世前的最后几年,林俊德还一直致力于思考和谋划基地技术的发展路线图。这个路线图,直接关系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长远发展,举足轻重,影响深远。而这份工作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结。

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后,林俊德骤然紧张起来。不是害怕死亡,而是因为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林俊德怕手术治疗耽误时间,几次拒绝医生提出的手术方案,问医生能否采取中医治疗。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院士在病房里与死神争分夺秒,9次要求下床工作,在电脑上连续整理科研资料近3个小时、拼尽最后一丝气力后,溘然长逝。临终前,林俊德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国防科研试验,我很满意。”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林俊德院士为此坚守一生。但从那一刻起,他再也不用隐姓埋名,因为“林俊德”这三个字早已镌刻在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丰碑上!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林俊德:他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 的相关文章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