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杜祥琬:朱光亚代表了一个时代

2021年03月06日
 

 

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7岁。

天若有情天亦泣。2011年2月27日,上午9点,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飘洒在北京城上空。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来到朱光亚家中,吊唁这位刚刚去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慰问了朱光亚的爱人许慧君大姐:“朱光亚院士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离去是一个巨大损失。”

与朱光亚共同工作了46年的经历给杜祥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讲述了其中一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1966年12月28日,我国要在新疆进行第一次氢弹原理试验。当时,从苏联学成回国两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时称“九院”)理论部工作的杜祥琬搭乘时任该院副院长的朱光亚的专机,一同前往此次试验现场。就是在这次旅行中,朱光亚给杜祥琬留下了最初的印象:“朱光亚院士不善言辞,话也不多,一旦说话就很有分量。”

那时的新疆,正值数九寒天。他们大家都住在临时搭就的布帐篷里。帐篷内只有一个煤炉,后半夜还常常灭火,而室外温度却达零下20多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取得了试验的成功,为1967年6月17日更大当量的氢弹爆炸奠定了良好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核军备控制步伐加快。朱光亚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军备控制物理学”这一概念。他积聚了一大批中青年科学家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并鼓励他们与国外科学家进行交流。而就他自己而言,自1950年4月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后,就一直没有出国,直到1991年才率团去美国交流核军备控制的最新进展。

杜祥琬也是此次赴美的团员之一。据杜祥琬回忆,在与美国科学家交流的过程中,虽然朱光亚是重大策划的牵头人与组织者,他却很少说话,而是把发言的机会交给我国的中青年科学家,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刻才作简短表述。

有一次,杜祥琬与朱光亚合写的一篇有关军备控制物理学的文章将于《物理》杂志上发表。当杜祥琬将这篇文章交予朱光亚审阅时,出于尊重,将朱光亚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的位置。而朱光亚看后却将自己的名字挪到了最后一个。

直到80岁高龄,朱光亚才被同意辞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一职。在这期间,作为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的杜祥琬,也因此跟朱光亚有了更多接触。

“当时,朱光亚院士每次都会参加我们的专家组会议,对中青年科学家进行鼓励。”杜祥琬说,“此外,每次试验成功的时候,他都会亲临现场,给我们加油鼓劲,让我们大家觉得特别有干劲。”

朱光亚就战略研究提出的一些观点非常有见地。他认为,从事战略研究一定要作好顶层设计,此外还要厘清总体的物理概念,包括技术概念、系统和体系概念等等。而且,他还特别强调基础性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些话,时至今日杜祥琬犹铭记在心。

2002年,中国工程院领导换届,杜祥琬担任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记得,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徐匡迪去看望前任院长朱光亚时,他再三强调“院士一定要重质量”,一定要让院士队伍保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水平。

据杜祥琬回忆,一次朱光亚在审阅“863”项目组提交的简报时,特意在“XXX院士”的“院士”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圈,并用他漂亮、秀气的铅笔小楷在空白处标注:“‘院士’不是职务,也不是职称,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不能作为一种称谓使用。”直到现在,担任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杜祥琬还将这句话奉为座右铭。

2009年12月25日,朱光亚85岁华诞之际,由杜祥琬主编的《战略科学家朱光亚》一书正式面世。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朱光亚各个时期生活与工作的珍贵照片,而且还有很多与他密切交往的科学家、高层领导的亲历回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朱光亚的渊博学识、深厚造诣、淳厚人品和淡定境界。

朱光亚的一生,在杜祥琬看来,就是从核物理学家到一位名副其实、各方公认的战略科学家的一生。他不仅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也为我国国防科技,乃至科技建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杜祥琬:朱光亚代表了一个时代”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