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航天四老之梁守��

2021年03月06日
   

梁守��,出生于1916年,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著名导弹总体技术、航空与航天发动机技术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早年从事航空发动机、航空工程教学工作,他是中国首枚弹道导弹“东风一号”总设计师,在仿制导弹研制工作中,创造性地提出“反设计”的研制方法,培养锻炼了年轻设计师队伍。作为中国海防导弹的先驱者,他大力倡导自力更生,坚持走自主研发反舰导弹之路,主持研发亚声速、超声速、小型固体三大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众多型号海防导弹武器系统。

 

立志航天报国

 

童年的梁守��在北京家中的私塾读古书和当时的小学教科书。1927年考入北京四存中学,后曾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师大附中、上海沪江附中和上海光华附中。1933年6月,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内“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的呼声高涨,梁守��立志钻研工程技术,最终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

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又进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高级班继续求学,毕业后到航空委员会担任了绘图员职务。其间,目睹当时的主要装备都是美国货,且美国又提出对中国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要“现款自运”,梁守��深感建立中国自己军事工业的必要性,深感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他国的控制。不久,面对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的铁蹄和在天上恣肆狂轰的飞机,当时正在航空委员会担任绘图员的梁守��在安稳的绘图桌前再也坐不住了。“中国的被动挨打,就是没有自己的飞机,要航空救国。”一个造出自己的飞机、使祖国强大起来的想法开始在梁守��的心头萌起。

1938年,梁守��辞别父母,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海船。一年后,梁守��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2月,他放弃在美继续学习或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

1942年,梁守��辞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职务,到国民党空军在贵州大定办的航空发动机厂,担任了设计科长职务,想在航空制造上能有一番作为。

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梁守��与全课人员历尽艰辛,共同设计了一种飞机发动机。设计完成后,他们将设计方案呈送给主管部门,请求批准试制。不久,批复回来了:你们设计的发动机能保证比美国的强吗?不能保证,还不如买美国的。

一瓢冷水当头泼来,梁守��航空救国的决心反而越发坚定了:不让我搞制造,我就培养人,中国早晚会有自己的航空工业。于是,梁守��重返大学,到浙江大学担任了航空系教授。

 

揭开中国导弹事业序幕

 

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梁守��的心里始终有一个航天梦。终于,他在不惑之年等到了圆梦的机遇。1956年10月8号国防部五院成立,标志着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梁守��成为首批调到国防部五院的科技工作者。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创建初期,基本上没有设计制造导弹的设备和资料,只有几十位从大专院校和工业部门抽调来的专家和百余名当年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而且只有钱学森教授在国外参加过导弹、火箭设计与试验工作,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们围绕航空与导弹专业基础知识举办训练班。梁守��担任训练班主任,并亲自登台重操旧业,讲授发动机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些都为后来的导弹研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仿制从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梁守��被任命为总体设计部主任,主持这一导弹仿制的总体技术工作。为研制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他提出可以不设计新的大型离心泵,而用几个离心式涡轮泵并联的设想。这一设想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反对,理由是两台泵的工作难以互相协调,会造成泵的工作负荷不平衡。他不迷信苏联专家的论断,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并联试验,试验前人为地造成两个涡轮泵流量和压力不平衡,试验结果是两台泵可以自动地达到平衡,证实这一技术方案设想是完全可行的,从而为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撤走了所有在中国的专家。并留下了一句话: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你们如果用自己的液氧来发射,不成功我们不负责任。

梁守��一遍遍的计算和查找资料分析对比之后,十分自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国的液氧不行,是有人对原资料的理解有误。梁守��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更坚定地认为,中国的导弹可以用自己的燃料。大家听了梁守��的意见以后纷纷劝他说,发射导弹是件大事,一点马虎使不得。梁守��说道:我立了军令状,有问题就杀我的头。

1960年11月5日,是东风一号发射的日子。主抓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在钱学森的陪同下,亲自到发射现场,给我国的第一枚导弹剪彩。随着指挥员的号令,东风一号喷出浓烈的火焰,飞向蓝天。在飞行了7分37秒之后,准确打中了554公里外的目标,这个记录,比它所仿制的导弹还要远。

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后来聂荣臻元帅对梁守��风趣地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杀你的头,这颗头还要等着为国家立功。”

 

碧海献丹心

 

梁守��长期担任海防导弹研究院副院长,分管技术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这类导弹的发展规划,并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的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的研制过程,更是曲折和荆棘丛生。早在1963年,正值一些发达国家有人主张停止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之时,他和他的同事提出了继续开展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建议。梁守��分析了发动机技术发展的趋势,认定冲压发动机对导弹与航天事业是大有用处的。他和同事们说服领导将冲压发动机列入研制计划。几经艰苦奋斗,采用冲压发动机的低空超音速掠海飞行的导弹C101终于研制成功。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被誉为“最令人惊讶的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

特别是在被人们称为“中国飞鱼”的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的研制中,他不仅带领科技人员解决了多项技术关键,还排除了飞行试验中出现的故障,以泰山压顶不弯腰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历尽艰辛和坎坷,终于研制成功了这一超音速导弹武器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梁守��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具有独立思考、科学严谨、敢于直言的治学态度,具有对导弹研制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才华;而且还十分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技术途径等的制订工作。早在1964年,他在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的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技术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阐述了技术工作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聂荣臻副总理看了这篇报告后,亲自做了批示:“梁守��同志的这篇讲话很好,提出了一些很现实、很具体、很生动的问题。……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提倡。”时至今日,他提出的科技人员的“三严”(严格、严密、严肃)作风的培养问题;设计中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问题;保证技术指挥线畅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守��还多次提出关于航天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的建议;注意总结导弹型号研制工作的经验教训,向领导陈述己见;亲自起草和修改了导弹研制程序。他的这些建议与意见,大多数都已被领导接受或采纳,在促进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航天四老之梁守��”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