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学习朱光亚先生大智若愚的科学精神

2021年03月09日
   

我国又一夥科学巨星陨落了!2011年2月26日朱光亚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3月2日上午,我也赶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朱光亚先生送行。

春节前,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了久未见面的朱光亚先生的儿子朱明远先生。他告诉我,医院对朱光亚先生的医护很好。谁知道一个多月后,就传来他去世的恶耗。这次见面后第二天,明远就用特快专递给我送来了他夫人顾小英和他写的书《我们的父亲朱光亚》。我很快读完了这本书。这真是一本以深深亲情写出来的难得好书。书中写道:“让我们的的笔去跟随父亲的足迹,记下他在我们心中的一切,因为这是来自一颗纯洁无私的高尚心灵的心语。对我们来说,这也是来自父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心理馈赠,它胜过世间一切有价的财富,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宁静而致远,这就是父亲这位“两弹元勋”的人生境界,他正是以这样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成就了科技强国的伟业。”

1987年春节后,我在到沈阳出差期间,一个电话将我召至北京开会。当晚,钱学森先生和朱光亚先生一起到房间来看望参加会议的代表。在我的房间里,钱老向朱先生简单地介绍了我的情况后,朱先生对我说了一句我至今难忘的话:“你是带领章的,那就好办了。”由于这句话,给了我今后多年中有了亲自聆听朱先生教诲的机会。

863计划航天领域在朱先生和首席科学家的领导下,用五年时间完成了我国载人航天的论证工作。后来,又在他们的领导下,完成了新形势下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的深化研究。外界都知道朱光亚先生对发展我国核技术的贡献,但朱先生对我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贡献,却鲜为人知。这是朱先生为人低调,从来不喜欢宣传的缘故。当年,各部门和各方面专家,对载人航天的发展途径,存在不同的意见。为统一这些意见,朱先生作了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据我所知,他参加的论证会议就有上百次,在许多会议上,他都有发言;他亲自批改的有关报告和文件更是不计其数。朱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可以用“呕心沥血”四个字来形容。

朱光亚先生在工作中的“大智若愚”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学习的。他一方面才思敏锐、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却又质朴严谨、讷言笃行。在我的接触中,他的这种科学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大工程背后的科学原理,一直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在论证中他强调要研究一个概念在物理上是否可成立?例如,他对太空环境下的微重力对材料的影响和超声速燃烧究竟有什么好处,他就请过多位专家来汇报和反复讨论。

其次。他对于国外对于发展大工程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亲自找来外国文献来研判,并作出客观的科学分析,以便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他和王寿云同志联合写成了《对载人航天的再认识》一文。文章指出;“设计和实施这样一项这样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航天计划,不仅要在整体上优化,还应在全程上优化,使它既包含能带来国家威望的重大成就,又是一项能带来持久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好处的计划。”这是一种多么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

再次,就是他的一丝不苟的严肃、严格和严密的作风。明远在对父亲的回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的认真细致,已经到了一种“极致”的程度。他对我们起草的报告,都会认真审阅,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和一个错别字,都会给你指出来。他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会要你亲自向他解释。我负责起草的一份汇报稿,前后改了17稿,才通过朱光亚先生的审查。

最后,在这段工作中,我见证了朱光亚先生和钱老的互相支持。朱先生对钱老非常尊重,在重大问题上,都会征询钱老的意见。钱老有什么新的看法时,总是首先告诉朱先生。他们两位大科学家,不仅是专业,还是性格,都是优势互补的,从而使得他们的合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60年代,我能跟随钱老进行我国气动中心的规划,后来又在钱老的推荐下,能跟随朱光亚先生进行我国载人航天的论证,实在是三生有幸了。

 

(本文的内容可进一步参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父亲朱光亚》第四篇第二章。)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学习朱光亚先生大智若愚的科学精神”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