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 它的功能到底新在哪里?

2021年04月30日
   

2020年5月8日成功返回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过程中的关键一步。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功能到底新在哪?未来将承担哪些新的航天任务呢?

 

功能更多 打造“太空巴士+货车”

 

作为我国目前发射过的最大、最重的航天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相比于神舟系列飞船,内部空间更加充裕,不仅可以成为载人的“太空巴士”,也可以根据需要变身“太空货车”,给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或者把空间站的试验样品带回地球。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技术负责人 杨雷:因为新飞船我们设计的返回舱比较大,那么在乘员比较少的时候,我就可以把座位腾出来,提供一些载货的空间和能力。

 

住得更好 为航天员带来全新体验

 

既然叫“载人飞船”,让航天员乘坐舒适,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从外形上看,锥形返回舱看上去就更具科技感。相对于神舟系列飞船,新一代载人飞船将三舱变成返回舱和服务舱两舱,整个飞行过程,航天员都是在返回舱内。不仅空间较之前大了一倍,舱内装饰、乘坐环境等方面也进行大量优化。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郭斌:我们可以给航天员配置大的娱乐大屏,这样的话可以使枯燥的太空生活中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给航天员配备了整体的缓冲框架,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箭上升和再入返回时的颠簸状态。

 

成本更低 未来让游太空像坐飞机一样

 

成本高一直是制约人类航天发展的障碍。此次发射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设计师们想了不少“省钱”的妙招,例如给返回舱穿上“特殊的外衣”,避免在返回地面时被大气摩擦产生的巨大热量烧坏,这为将来飞船的可重复使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 张柏楠:载人航天要发展必须得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把一次性变成可重复使用,这条是路必须走的。这次是我们在这方面探索的第一步,这样咱们才可以用更少的钱干更多的事,未来也可能会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载人航天的飞行的过程。

 

飞得更远 下一步目标是载人登月

 

不仅拥有“载人+运货’的强大本领,新一代载人飞船多用途的能力还体现在既可以用于近地轨道运输,支撑我国空间站建设,还将肩负起载人登月等更遥远的深空探测重任。为此,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模拟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返回时的场景,而此前的神舟飞船运行轨道距离地面只有几百公里。虽然距离真正的载人登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此次试验的成功无疑为中国航天增添了信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项目负责人 张柏楠:这是我们载人航天人的一个梦想,能够从跟跑到并跑。如果我们再努努力,能争取实现领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成功返回 它的功能到底新在哪里?”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