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天和核心舱升空,中国空间站肩负民族重任

2021年05月02日
   

  历史将隆重记下北京时间2021年4月29日这一天!11时许,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随着天和核心舱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之后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升空,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有着比海洋和天空更宽阔胸怀的人类,早就萌发了上天入海探索宇宙奥秘的动机,并锲而不舍、持之以恒,逐步修正和完善探索过程,将无数探索和研究转化为造福社会和人类的成果。

 

  要获得这样的成果,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五大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提升效率”“和谐发展”两手抓。在推动效率方面,科技发展是驱动力,其中科技发展又指向数字中国和科技创新。

 

  空间探索不只是科技创新的指向和内容,也是提升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和体现。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可满足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工作以及地面航天员寻访的载人航天器,代表了当今航天领域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最综合的科学技术成果。

 

  在空间探索上,中国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航天员天地往返等目标;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宇航员掌握出舱、交会对接技术,还成功完成运送货物补给等任务;第三步是空间站建设。

 

  现在,中国将要走的是空间探索的第三步。天和核心舱成功升空,意味着中国的航天探索分三步的战略正在按长远和近期规划有条不紊地实施。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空间站建设这个阶段,又要完成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目标。现在,天和核心舱的升空正是关键技术验证中的一个任务,此后还会发射两艘载人飞船、两艘货运飞船,并进行空间站推进剂补加、再生式生命保障、柔性太阳电池翼和驱动机构、大型柔性组合体控制、组装建造、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在轨验证7大关键技术,从而为实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任务奠定基础。

 

  组建中国空间站既是科技创新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一部分。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已经以一己之力发射了小型试验性空间站天宫一号(2011年-2017年),又在2016年9月15日-2019年7月19日发射和经营了正式的中型空间站天宫二号。现在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意味着中国建造大型空间站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最重要的是,天和核心舱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这便是最大的竞争力。

 

  空间站是科技创新的基地和标志,也是中国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基础。空间站不仅可以辐射到农业、能源、医药、生命、地质、天文和军事等多个领域,获得为人类所用的成果,还可以探索人类未来另一种可能的生存途径。

 

  当然,中国建造并运营近地空间站的近期目标是突破、掌握和发展近地空间长期载人航天飞行技术,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发展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能力,开展多领域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空间应用等。中远期目标是以在轨服务、地月和深空载人探测需求为牵引,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积累技术和经验,同时开展国际(区域)合作,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作出贡献。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成功升天,预示着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有序推进,这将在未来实际生活中真正造福于中国和全人类,也必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天和核心舱升空,中国空间站肩负民族重任”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