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

2021年04月30日
   

  “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1998年,中国第一批14名航天员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不到22年,这支队伍先后有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如今,时代的书页翻转,但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铿锵誓言依旧在耳边回响。

 

  “没有特别的精神,就没有特别的业绩。”有人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其实答案就藏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之中。简短的20个字,不仅是对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延伸,而且奠定并铺就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从宇航员飞天、太空行走,到“神舟”“天宫”交会对接,再到天舟一号“太空快递”,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背后都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正是沿着载人航天精神铸就的阶梯拾级而上,最终叩开鸿蒙太空之门,实现“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

 

  放眼历史与现实,无数令人感佩的故事为载人航天精神写下具体而微的生动注脚。上世纪90年代,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面对新领域和新课题,从零开始艰难探索,“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神舟七号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听到“轨道舱火灾”急促警报时,第一反应是“把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西北大漠深处,被称作“不朽军阵”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细数过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航天事业奉献着青春韶华乃至宝贵生命。可以说,这些故事演绎并传承着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因这些故事的存在变得具体而鲜活。

 

  发射场上捷报频传,载人航天精神也在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夕,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曾发表演讲,解读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精神”。这位拥有7个学位的火箭专家认为,创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精髓。实际上,面对技术封锁、科学鸿沟,我们要想遨游太空、跻身航天大国俱乐部,唯有以创新之犁开辟前行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为此感慨:“正是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和自主创新的勇敢气魄,使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起点。”如今,这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自信,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燃料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承载着探索星河霄汉的梦想,激荡着“上九天揽月”的信心与勇气。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将引领我们踏上更加壮阔的征程、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从更大视野来看,载人航天精神还将与其他精神一道,共同汇聚成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时代景深。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

中国探月不是梦――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

      欧阳志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欧阳志远院士展望人类将在21世纪建立"月球城市"。以下为欧阳志远院士在湖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