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丨“祝融”号火星车真正的“眼睛”, 原来在这里!

2021年05月15日
   

还记得1月8日,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LIBS主管设计师张振强,这位80后的航天人从业10年以来第一次踏进那个神圣的殿堂――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看着4亿公里外的天问一号在轨开机,张振强又激动又自豪。因为那个奔向火星的航天器上,有他亲手打造的“宝贝”:LIBS――火星车的“眼睛”。

“只可惜飞控中心不能拍照。”张振强笑道。

这一回,他再次进入飞控中心,等待天问一号着陆。

火星上有生命吗?火星是如何形成的?和地球的地质有什么不同?

从天问一号踏上火星那一刻开始,张振强和他的同事们,将要随时接收那双“眼睛”获取的信息,探索这些未知的秘密。

 

火星车的“火眼金睛”

给火星表面“扎针”

 

天问一号火星车的“车头”,是一个重达15.7千克的重要的载荷,几乎是火星车总载荷重量的一半。它就是上海技物所研发的,探测火星表面物质成分的装备LIBS(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

如果形象一点比喻,这个LIBS就像火星车的“眼睛”。当然了,火星车上还有专门的像头,但那只是拍照用的。对火星车来说,观光旅游、打卡拍照不是它的主要任务,研究火星的土壤成分、地质演变过程,高精度科学测量才是正事。

而真正能洞穿火星地表的“火眼金睛”,正是这个LIBS。它工作起来很有意思,先发射激光,打在火星地表上,瞬间把地表物质激发成等离子体,然后通过探测等离子体的光谱,来分析岩石的元素成分。

但你也别以为这个画面像星球大战里的激光大战一样热血沸腾,火光冲天、飞石满地的场面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束激光会聚焦在针尖一样的小点上,直径大约只有0.2毫米。

这精准的聚焦,还是自动的,技术含量极高。因为,火星车工作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帮忙”。“这个自动精确聚焦的功能,难度极大,花了我们很长时间研发。”

这么看起来,LIBS又象一个“针灸大师”,不停地给火星表面“扎针”。

“LIBS设备以前也有,但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它用在深空探测中。“张振强说,“这就给我们的研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它要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这是4亿公里的漫漫长路。从发射起飞开始,火星车上的载荷就要面对超重、失重等复杂的力学环境。接着进入了太空,8个多月的地火转移的真空旅途中,要经受宇宙辐射、长期低温。等到了火星开始正式搬砖,工作环境也非常恶劣。火星昼夜温差巨大,白天最高温度50氏度,晚上零下130氏度。在这样极端的环境里,设备还能不能正常运转?会不会冻住?

 

模拟小太阳地面测试

 

“其实我们都没有去过火星,仅能从现有的资料去推算。“张振强说,“预计会遇到怎样的环境,判断出量级,然后进行‘加严处理’。”

什么是加严处理呢?比如耐高温的话,火星最高温度50氏度,研究人员设计的载荷就得耐得住60氏度。“游刃有余了才行。”

为此,上海技物所里专门设计了一个真空罐子,大约像家用轿车后备箱那么大,这罐子里的世界就是个“迷你火星”,真空和热辐射都给模拟上。研究人员做好的仪器,就放到里面去做实验。

 

“归零者”的毅力

攻克未知会让人上瘾

 

在航天界,有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词,叫“归零”。它的意思是:推倒重来,从头分析。

因为航天人们面对的,往往都是从未有先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挑战。

“全新的东西,就意味着有很多坑,时不时就会掉进去。“张振强说,“所以我们总是会面对一些过不去的坎儿,然后不得不‘归零’,从头来过。”

更要命的是,航天任务又是一环扣一环,时间节点明确,让研究人员终日承受着压力。

在研发LIBS的时候,张振强就当过“归零者”。那是2017年的夏天,距离最近的一个“死线”只有3个多月,然而张振强手上的二维指向镜,始终达不到技术要求,“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于是他来了一次自我归零。“从头开始分析,就像刚刚接触它一样,一点点抠细节。“张振强说,”如果整体构架没有问题,就在每个节点都去追求极致,最终达成目标。“

那段时间他心里就像有一堵墙,为了攻克难题经常忘记吃晚饭,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

“其实,这种征服未知的感觉,是会让人上瘾的。“张振强说。

他记得所里的同事们,无论领导还是新人,常常会在晚上开会,就像学生时代上课一样,有的人在黑板上写,所有人都参与讨论,各抒己见。等到大家唇枪舌战一晚上,忽然柳暗花明,找到了有希望解决问题的思路时,窗外太阳已经升起了。

“这时候回家补个觉的感觉,特别爽!“张振强笑道。

当然了,家人是不会爽的,回家往往会面对老婆的吐槽:“又通宵了?”

 

女儿是宝贝

载荷也是宝贝

 

张振强的朋友圈里,时不时有晒娃的照片。他不到2岁的宝贝女儿,出生于2019年4月4日,而LIBS“交货“的时间,是4月24日。

“等于说妻子怀孕期间,刚好就是我们研发最紧张的时候,特别愧疚。”张振强说,“产检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做的。孩子生下来第二天,老婆发现我又不见了,跑回研究所了。连领导都说我,哎你不能这样,家里还是要顾的。”

不过他妻子也很理解,呱呱坠地的女儿是宝,那个即将飞向火星的载荷也是丈夫的另一个“宝”。

张振强很清楚地记得正样交付那天,站在楼梯旁,隔着玻璃目送那个“宝贝”远去,心里说不上来的滋味,仿佛嫁女儿一样。

几个月后,看到天问一号发射升空,全家人跟他一样“膨胀”,这时候老婆终于扬眉吐气,可以和朋友们吹大牛了:“看,这上面有我老公参与研制的宝贝!”

其实,张振强会进入航天界,就是因为从小跟家人一起看神舟飞船发射。“全家人总是会坐在电视机前一起看直播,新闻里会有专家来讲解,当时虽然看不懂,但是非常向往。”张振强说,“我就想将来是不是也有机会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一点力量。”

结果他如愿进入了中科院的研究所,在上海技物所里,有嫦娥、天问、墨子号、空间站等一系列航天任务。张振强坦言,如今的工作简直就跟他梦想中的完全契合。

“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全程参与的。而现在,空间站任务早已开始。”张振强说。

新的任务周期,又是一个个不眠夜。“如果热爱,就会有满满地动力和满足感。”

因为,就像张振强给钱江晚报的小读者们写下的那句:“茫茫宇宙,等着我们去探索!”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上海技物所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参与或主导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墨子号科学卫星,嫦娥、高分、天问及空间站等重大科研项目,针对相关技术领域的特点,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完整研发体系。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兼)等。研究所出版《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等学术期刊。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丨“祝融”号火星车真正的“眼睛”, 原来在这里!” 的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