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丁肇中:最前沿的科学需要百分百投入奉献一生

2021年11月14日

 

 

丁肇中经常会说“不知道”。

●丁肇中,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2010年元月,笔者接受了拍摄丁肇中专题的任务,

●短短一周的接触,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不敢妄谈对一个人的认知和理解,何况又是一位走过74年人生之路和近半个世纪科学之路的老人呢?于是,整理一周来的记忆,集合成或浅或深的印象。

 

34年前,因为一种新粒子的发现,他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那年他40岁。身为华裔的他,用中英两种语言发表获奖致词,自诺贝尔奖设立的76年以来,汉语第一次响彻颁奖大厅:“我希望由于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学生们的兴趣,而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34年后,带领着几百人的团队,他仍然矢志不渝地求索在物理学最前沿,在给我们的题字中,他写道:“最前沿的科学是需要百分百投入的。如果你想从事物理,尤其是实验物理,那么,你就需要奉献你的一生,其他的皆不重要。”

 

另外一个宇宙是什么样子

 

记得最初接到丁肇中专题的拍摄意向,是在2009年的8月。听着山东省科技厅翟厅长介绍到欧核中心、反物质、地下100米、环形轨道长达27公里的电子对撞机,不由地圆睁双眼。当时,美国小说家丹・布朗的畅销书《天使与魔鬼》及同名电影仍在热潮中,草坪上随意走动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欧核中心,安装着瞳孔识别系统的实验室,“反物质”以及与反物质与物质相遇时可能爆发的巨大能量,成了许多普通人懵懵懂懂却又热议的谈资。

按照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是150亿年前由大爆炸产生的,那么爆炸以前是真空,什么都没有。在爆炸的时候温度非常高,有电子的话就应该有正电子,有物质就有反物质,才能平衡起来。那么宇宙经过150亿年以后,由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哪里去了?会不会有反星系、反星球?

同在欧核中心,同是反物质这样一个焦点,只是现实中的主人公是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上世纪90年代,在他的带领下,美国、意大利、瑞士、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研制阿尔法磁谱仪(简称AMS)――空间反物质与暗物质探测系统,并计划将其运载至国际空间站,在太空中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如果磁谱仪能发现一个反氦核,就可以推断宇宙中存在反星系;发现一个反碳核,就可以进一步推断有反星球的存在。

有人问丁肇中: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另外一个宇宙另外一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丁肇中说,意义是满足好奇心。假使宇宙大爆炸学说是正确的,由反物质所组成的宇宙到底存不存在?有很多理论认为它是不存在的,但没有人详细去找过,你要不去找永远不知道怎么回事。而更多的人问过丁肇中,花费十几亿美元做这个实验有什么用途呢?他通常会回答:不知道。丁肇中经常会说“不知道”,以至一位媒体人曾用“大师一问三不知”作为丁肇中专访的题目。“科学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知道当然不能乱说。”但是,他会继续给你解释,“自然科学研究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研究的发现往往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改变人类的生活。如X光、电子、量子力学、核物理等,在当时没有人能想到它们今天对人类的重要性。而且很多科学实验最初的目的与后来实际的发现往往不同,所以让物理学家推测将来是不可信的。”

作为测试太空运行环境和原理的准备,AMS-01于1998年6月2日搭载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入太空,顺利完成10天运行,发现了外太空中许多从未了解的的现象。这是国际空间站唯一的大型科学实验,也是第一个送入太空的磁谱仪。十余年过去了,丁肇中孜孜不倦地打造完善着AMS-02,这个重达7吨的探测仪计划在2010年9月,再次由“发现号”送入太空,运行三至五年。

2010年2月,安装完成的AMS-02即将从欧核中心运往荷兰航天中心进行测试。为了在AMS-02起运之前,拍摄到它在欧核中心最后的身影,我们怀揣着满心的好奇和无限的想象登上飞机。记得丁肇中不止一次说过:“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好奇心。”我的本职工作虽与科研无缘,却希望这好奇心的原动力,对拍摄同样可以起到推进的作用。

 

走进欧核中心

 

经过巴黎转机的辗转,我和摄像两人在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后,到达瑞士日内瓦机场。外面的雪花纷纷扬扬。我们的旅馆是在一个叫做Prevessin的法国小镇上。欧核中心(简称CERN)位于瑞士和法国的交界处,一区在瑞士,二区在法国,丁肇中的实验室在二区,从我们的住处步行过去只需20分钟。到达的时候是周六,而旅馆服务人员在周末竟然是放假的,奇怪!满楼听不见人声,自己输入密码,找出对应钥匙,直奔房间。夜晚安静得出奇,远远近近只有三四栋小楼,路灯闪着橙色的光,很暖,雪花轻柔洁净,想象着,应该是小时候知道的那种六角形吧。

次日见到丁肇中是在他的例会上。AMS-02项目到今年是第12个年头,所谓十年磨一剑,离9月发射不过半年,例会由每天一次改为每天两次,上午9:00开始,下午5:00开始。欧核中心不是想象中铜墙铁壁的戒备森严,也没有高楼大厦的高端现代,二层的办公小楼,车间一般的实验室,树林茂密,白雪皑皑,还有九只小鹿出没其间,远离尘嚣般地宁静。宁静致远,耐得寂寞,是否是一个投身科学的人所需的心态呢?

会议5点开始,我们提前找到位置支好机器。与会人员30多人,国籍不同,肤色有异,操着带有各自浓厚地方口音的英语,激烈地讨论着。会议中,因为一个下属不停地插话,丁肇中喊着“STOP”猛拍了一下桌子,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会议照常进行着,除了我们两个外人,似乎没有人表现出惊讶。事后问起,丁肇中说:“对事不对人。我的会议没有圆满过,也没有所谓的平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会上不许乱插话,不许随意走动,也成了未来几天我们同样遵守的规矩,不知道算不算一种“入乡随俗”。

丁肇中随时都在忙碌,以致我们不敢确定他是否会有一块空闲时间留给采访,于是,每天清晨上路,像AMS小组成员一样定时到会,不敢错过每一个细节的拍摄。再次赶上了一个超长的会议,9:00到12:00,三个小时。会议中始终听到的一个英文单词是“temperature”(温度)。会后得知,近期磁谱仪温度突然升高,原因仍在寻找中。维持温度的液氦数量是有限的,温度升高,液氦消耗量就会增加,这就涉及到升空之后,有限的液氦给磁谱仪维持温度时间的长短,是三五年是一年还是几个月,难怪争论这么激烈!问及十余年中,类似这样的难题有多少,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李世昌教授说:“太多了,数不胜数吧。”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周期延长,AMS搭乘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日程一再被推迟,NASA(美国宇航局)甚至一度取消此次飞行计划。丁肇中硬是顶住压力稳定团队,并凭着本身的巨大影响力使AMS绝处逢生。2008年,美国两个总统候选人都为AMS的升空做出了承诺,随后美国国会也批准了这次飞行。问及如何能说服美国的NASA,丁肇中说:“他们是错误的,当然要改正。”问及团队成员困难重重间,如何坚持十余年,很多人回答:“丁教授给人信心!”丁肇中说:“没有觉得辛苦和寂寞,因为是在做喜欢的事情。”问及多年来带领庞大国际科研团队的体会,丁肇中如是回答:“工作之外,我从没去任何人家里吃过饭,或者有其他的交往。一是我没有时间,另外,保持距离有利于我在工作中,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别人愿意跟你工作,靠什么?就是看你之前做过的实验怎样,有没有出过错,别的都是次要……”

或许是文化的差异,或许是科学家的秉性,采访中,丁肇中很少会去描述细节,没有悬念丛生一波三折的起伏,更没有什么激昂的言语,所有外人眼中的艰辛与传奇,在他这里常常是慢条斯理淡淡的一句话:“没什么,就是这样。”单从采访而言,丁肇中是个不擅长展现自我的受访者,可能就如他自己所言:“我的工作是科学,不是接受采访。”然而魅力来自内心。一个人的尊严乃至权威,是如何树立在众人面前的,我想从丁肇中那里,你可以得到答案,无他,唯有自己一点一滴、脚踏实地的前行!

想起初见面时丁肇中说的一句话:我的工作关乎科学,需要实实在在。我想,每个人都应如此地――实在。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丁肇中:最前沿的科学需要百分百投入奉献一生”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不要只盯着诺贝尔奖

  当今世界,恐怕再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诺贝尔奖情结”,对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孜孜以求、志在必得,甚至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0年得诺贝尔奖的计划。却不知即使现在就做出了可得诺贝尔奖的成果,20年后也未必能得诺贝尔奖。重大的科学发现过了二三十年才得诺贝尔奖的是常有的事,没能得诺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