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附跟帖)――任总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与部分科学家、学生代表座谈的发言

2023年10月03日
 

 

2020年9月14日-18日

 

习主席在与科学家座谈会讲了,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基础理论、基础工业,也讲了科学家的好奇心驱动。国家不仅要重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的研究,也要重视一些不以应用为目的的纯研究。不然我们怎么能向上捅破天呢?我们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允许一部分人是“梵高”应该是可以的。科学史上,有一种生存了八千万年的蛭虫,多少科学家研究了数十年,有些科学家因找不到雄的蛭虫而发大火,实际上他已经走到诺贝尔奖的边上了,最后由比利时科学家发现它是单性繁殖。两性繁殖,两条基因链的结合会产生突变,会有优秀的一代产生,当然,不健康的就流产了,自然淘汰。那么单亲繁殖的基因链若有病变、有问题,遗传下去不就灭绝了吗?她发现蛭虫的基因链会断裂,又会重新整合,这不就是优选吗?所以它们经历八千万年,经历多少灾难,还存活下来了。

我国的经济总量这么大,这么大的一棵树,根不强是不行的,不扎到根,树是不稳的,万一刮台风呢?我们拧开水龙头就出水的短、平、快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基础工业还是不强的,小小一滴胶,就制约一个国家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是分子工程,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而这几千种胶、研磨剂、特种气体……,都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我国现在还基本达不到,很多种技术一年的需求量只有几千万美元、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少,试看泡沫经济下有几个公司肯干这种事。缺一种就会卡了一个国家的脖子。

过河需要船和桥,我们有了很好的科学目标,过河的船夫就是人才,人才来自教育,因此,国家的发展根本在教育。我们振兴中华,不是靠口号,而是要靠“船”和“桥”。

我国每年有七、八百万大学生毕业,加上中专生大约有一千万,聪明人很多,如果允许差别化的教育,就是姹紫嫣红。一二一,齐步走,同质化就缺少活力,就不易产生天才。世界有一个乔布斯就改变了移动互联网。差异化就容易产生尖子,政策要支持少数人因材施教。同时,也要重视农村教育,现在有些种田能手、养猪状元,如果他们过去有机会受到系统教育,也许就能成为精英、天才。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大多来自农村,毛泽东、粟裕……。我们今天的农村孩子中,怎么知道不会有明天的爱因斯坦呢?深圳很重视中小学教育,全国达到深圳的水平可能有一些困难。但如果国家每年给边远地区一些经费,让穷孩子每天能吃上二两肉,也许比修些大房子强,房子总会旧的,孩子总会成为博士的,而且他们会更忠于祖国。那么二、三十年后,我们的创新能力就大幅度增强,与美国的差距会适当缩小。没有创新是支撑不了我们这么大的经济总量持续发展的。

在科学、技术、工程领域,不同人才选择不同的方向,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多学科交叉突破会更有可能,横向融合创新才能形成颠覆性的效果;科学、技术、工程垂直打通才会形成能力,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因此合作交流越来越重要,当然,大学还是应偏科学理论,偏重发现;企业偏重技术、工程,偏重发明,结合起来,力量才会更强大。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国家,特别是在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上,有特别独到的优势。我们今天的科研状况很像二战前的美国,二战前50年时间,尽管美国产业已经领先全球,但在科研上充满功利主义,不重视基础研究、基础教育,大量依赖欧洲的灯塔照耀,利用欧洲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短、平、快的产业。二战即将结束时,罗斯福总统的科技顾问范内瓦・布什在“科学:无尽的前沿”中提出要重视不以应用为目的的基础研究,面向长远,逐步摆脱了对欧洲基础科学研究的依赖,从此,美国基础科学研究远远领跑全球,形成若干重大突破。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唐纳德•斯托克斯1997年在“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中,强调美国不仅需要纯技术研究,即波尔象限,也要纯应用开发的爱迪生象限,更强调应用驱动的基础科学研究。理论上遥遥领先,又与应用结合,这样既拓展了科学认知,又能创造价值。例如,北大张平文副校长说,据说波音777飞机的风洞吹风是使用全新的空气动力学软件模拟仿真的,使过去需要80次风洞试验减少到现在的7次左右,那么说明美国已把空气动力学的漩涡都变成了经典力学方程。而我们不吹风还不敢造飞机。俄罗斯将核发动机小型化,形成了战略威慑;美国把核弹小型化、战术化、无污染化。和平需要实力相当才可获取,祥林嫂式的和平是不存在的。美国的科技发展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以此来反思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的系统性、科学性。学人之长,长自己之力。

现在美国主张中美科技脱钩,美国是因为开放才走到今天的强大,封闭会重返落后的。清华张钹教授讲,美国越讲脱钩,我们越要高举科学无国界,坚持开放和国际化。科学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东方科学、西方科学。论文都会公开发表,可以查询的,我们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摸到上帝的脚。我们要坚持向一切先进学习,封闭是不会成功的。华为今天遇到的困难,不是依托全球化平台,在战略方向上压上重兵产生突破,而有什么错误。而是我们设计的先进芯片,国内的基础工业还造不出来,我们不可能又做产品,又去制造芯片。就如我们缺粮,不能自己种稻子一样。技术创新它是可以依据理论,独立设计、发明出来的。就如汽车,都是四个轮子,车都不一样。理论是可以在网上看到的,是大江、大洋、大山阻隔不了的。

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中最主要的是宽容。领导经常会问,最新进展怎么样了,你们研究成果有什么价值,能创造多少GDP。科学家要么说不出话,要么只好说违心的话。当科学家过多关心应用、关心价值,他的锚就锚在地上了,怎么飞得高?科学的道路是漫长的孤寂的道路,多少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才发现一点点真理。急功近利只有戏剧作家,才会写出科学家既会弹钢琴又会魔术般地出成果。我们要耐得住科学家的寂寞与无奈。就如我司5G Massive MIMO,起初没有人认同,搞了八年终于成功上市,成为核心竞争力。又如,2G与3G之间的算法打通,没有公司莫斯科研究所的小伙子安德烈默默无闻的几年,没有宽容,就没有华为的无线成功。我们如何追溯对这些过程中默默无闻贡献的人,并给予鼓励,包括中途已离职的有功员工,是我们干部部门应该改进的地方。过去几年由于评价不清楚、不准确,给人家打C了,可不可以追溯把他们重新评定为A、B+,他们本来就是A的。我们只有尊重历史,才会英雄辈出。只有承认科学的历史观,才会有科学的发展观。我们今天受到百年未闻的打压及围剿,20万员工的忘我奋斗,正在挽救公司的存亡,如果我们还有可能胜利的一天,我们不要忘了千万奋斗的英雄,各级干部部门要作好记录工作,追溯英雄,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英雄。英雄是平凡人,不要忘记他们。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的年青人又如此活跃,我们的国家一定充满希望。同学们快快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你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同时拜访了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部分领导与科学家座谈。)

 

报送: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

主送:全体员工

二�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心声跟帖:

 

茁壮成长的觉悟:

基础教育、基础科学,基建……凡是带“基”的东西,表面理解好像很简单,但要取得突破真是特别难,要几代人耐得住寂寞才有可能在某个点、某个理论、某个方向成功。我们现在物质方面的条件较几十年前大大地改善了,无论家庭、社会、学校、企业还是政府,应该提供环境、机会、待遇、政策等条件和土壤,切实重视导向我们的当前一代、下一代,一代代去做困难、艰难的事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科教兴国!

 

贾敏:

和有灯塔指引下的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与突破不同,最前沿的创新没有明确的方向,多路径尝试、给予时间演化是必要的,这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追赶的创新不是一个模式和套路,公司与国家都逐渐在某些领域走到了最前沿,我们的人才观,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跟得上。这是当下我们面临的挑战和使命。

 

20级吐槽专家:

对长期从事基础研究人员起码的回报和尊重,才能保留一部分人从事这些领域,机制设计是关键中的关键,再多的理想和信念,再多的运动,都会被一分钱推倒,最后一地鸡毛。老家做中小学教师的亲戚都谆谆教诲自己的小孩,不要做老师。百无一用是书生,潜藏在骨子里的鄙视不革除,基础研究的春天永远不会到来。

 

董旭涛:

科技是美国霸权的力量来源,以客户为中心的效率驱动创新是中国技术成功之处。但是美国认为中国的技术发展七寸是官僚等级制度,也是中国技术创新的致命缺陷:官僚打败科学家,政府控制经费、关系群立,丧失了科学追求。高校质量低,关注就业而非科研,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创新者难以获利,因此美国认为技术封锁是遏制中国的杠杆,会对中国技术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延缓甚至衰退。这个打击时间估计要持续10-20年。

什么是基础研究?比如柯克曼散步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没有明显具体应用场景是基础理论的自带属性,但这却是默默无闻的根基,是科技高度的隐性天花板。牛顿力学到蒸汽机间隔80年,相对论到原子弹间隔30年,基础理论革新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它的奠基作用需要时间来证实,这是长效投资,唯有做时间的朋友,才能发现它的价值。

 

王尚宾:

国家还是要在机制上创新,不但要给予他们社会地位,还要给予发财的机会,前一段时间黄奇帆就说,国家要资助科研人员的基础研究,研究出来后,专利权可以大部分属于科研人员。

 

吴永贵:

教育和社会的价值导向都很重要,均衡发展综合能力强的人本科毕业就出来工作,可能会诞生一些很好的职业经理人;应用创新强点子多的人尽快出来聚焦创业&商业兑现,也可能会诞生一些马云和强东们;如何让那些有执念、有刚强意志和浓厚基础研究兴趣的偏科生走进象牙塔,走进研究院,并给予不失体面的待遇,就需要政治智慧了。

 

韩力:

其实从1991年起,国家教委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院校里分批建立了“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包括84个理科基地班,94年开始建设的51个人文科学基地班,96年开始建设的45个工科基地班。初衷立意是好,但是能走到最后的,真的扎根基础科学研究的十不存一吧。比如我所在的经济学基地班,30名学生,除了1个赴德读博没有回国,1个进入发改委做宏观中观经济分析研究,其余的28个都是进入企事业单位,做具体的业务,当初学习的理论其实荒废大半了,原因很简单――没有办法带来经济收益。要求这些学子耐得住寂寞诚然是必须的,但是外部环境和价值导向几乎决定了这块土壤是否能长出大树来。因此,很赞同老板倒数第二段对干部部门的要求,希望能真正落在实处。

 

刘向阳:

我们已经从“后发”进入了“先发”阶段,就要担负起理论科学等未知领域的研究,同时,不放弃对齐商业世界里客户的已知需求进行应用转化。甘于寂寞,敢于突破。

 

贺东升:

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不仅要宽容,更要有耐心,急功近利只会导致大家都盯着“热门”、“热点”。

之前有官员推“教育市场化”,教育搞市场化,当然是怎么来钱怎么搞,哪里会关注教育本身?

希望本次中美的博弈,真正让中华大地的各行各业都能清醒并清晰地认识到教育本身的价值。 等到哪天,心声社区、百科搜索……大家不再追捧好就业的热门专业,而是愿意攻读科学巅峰的基础学科,那么,相信捅破天的种子一定可以茁壮成长,成为参天大树。中华未来可期。

 

马蹄山烧烤大爷:

高考选拔的要求是学生不能有短板,不偏科四平八稳的上好大学,但是真正的社会需求和竞争力是长板,天才很可能因为疲于补齐短板而荒废了长板或者压根短板补不齐连好的中学都上不了,更别说大学了,也就没有发挥长板的舞台了。中国需要长板发现与培育机制,让特长更长,真正拉开差距的就是最顶尖的那几个长板天才,样样都懂样样不精的所谓人才只是凑个数量规模而已,适合工厂,但永远解决不了天花板。

 

隐身人:

以前公司工作分得很细,虽然细分领域做得很专,但是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不具备系统性,导致在实践中也不具备系统性思维。

以前只需要你是一颗螺丝钉就可以了,那是因为制作螺丝钉的材料可以靠别人,所以系统可以长久可靠的运行。现在螺丝钉材料人家不供应了,我们咋办?

过去,我们基于别人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产品可以快速迭代,我们应用做得很好,工程能力构建得很好,同时有客户和我们一起快速迭代,一起进步。但是过去,我们学到的根技术还有很多短板欠缺,以前人家告诉你如何正确应用,把握边界。新形势下,人家不提供技术和产品了,我们咋办?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转变思维,不能按照过去的思路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了。也要拿起书本,在工作中勤于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面,要学得深,研得深,让自己横向纵向发展,加固自己螺丝钉的材料,即使公司不提供润滑油,也能长期可靠的运行。做到几个细分领域很专,其他知识面又很宽,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效率,质量都能把控得很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附跟帖)――任总访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学校与部分科学家、学生代表座谈的发言”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