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西

2023年09月10日
 

 

 

我诚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科学迷宫中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赫伯特・西蒙

 

 

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 )是20世纪 科学界的一位奇特的通才,在众多的领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世代。他学识渊博、兴趣广泛,研究工作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广大领域,并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了诸多特殊荣誉。

 

家世显赫,特立独行

 

1916年,西蒙出生于美国一个富裕的家庭。身世显赫,养尊处优的他年少时便特立独行。16岁他进入芝加哥大学就读政治学,生活日常是:弹琴、画画、旅行、找人打架。拳击,是他在大学唯一拿了优的课程。

然而这不妨碍他23岁时顺利拿到芝加哥政治学博士的学位。 他人生的辉煌也才刚刚开始。

 

破竹之势,探索不止

 

26岁时,他在大学里当老师,教授宪法学、城市规划、地缘政治学、合同法、统计学、劳动经济学、运筹学、美国史等众多课程,几乎涵盖所有社会科学。

33岁他被派遣到当时全美排名后100的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经济学课程。在这期间,他成功开发出一个叫“逻辑理论家”的程序。这个程序被誉为 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同时 第一次证明了计算机之父图灵的猜想――即机器可以具有智能。

后来,他又开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IPL语言并且提出了“ 物理-符号系统假说”PSSH。这一假说直接推动了人工智能领域之后40年的发展。

1975年,凭借在AI领域的诸多贡献,他获得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 图灵奖,成为了举世公认的四大人工智能之父的其中一位。他的学术贡献之大、名望之高让当时吊车尾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摇身成为全美top30的大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校。

 

极致人生,热血全开

 

有些人终生碌碌无为,有些人却永远奋斗在探索路上。西蒙正是后者,获得图灵奖之后的西蒙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依旧向前探索。

1960年,他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是一个搜索过程。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一套通用问题求解系统,在心理学界造成巨大反响。 他因此获得了心理学界三个最高奖项――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和美国心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1972年他参与中美建交,从此爱上了中国,之后多次造访中国,和当时很多中国科学家都有过深交。他 喜欢中国的汉语和书法,于是就成为了 书法大师和 汉语大师。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研究住宅的自动空间综合取得巨大的进展,成为了智能建筑之父。与此同时开发智能版CAD即ICAD,成为了ICAD的奠基人。

60岁那年,他听说有个奖比图灵奖更受世人关注,叫做诺贝尔奖,他想要这个奖。一年之内,在大学授课之余,他琢磨出一个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学杂交出来的理论――“经济组织内的决策过程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这一理论使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也是 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家。

 

拒绝边界,永远好奇

 

西蒙一向很沉迷于研究人作出选择背后的原因,他曾经用迷宫和下棋来比喻自己的人生。每次到一个路口,就需要做出选择。他称之为“有偏好的随机选择”。“这些偏好,看似微乎其微,却指定了选择的方向。”

人生就很像下棋。我们会有数百次作出选择的机会。结果看似只有一个成因,因某件事情而起,但仔细看,就会发现,这起关键事情发生前,早已有了很多预告或者铺垫来引导我们迎向这些特定的事件。

在做选择时,西蒙的原则是, “我从不限制自己学什么,不学什么。”

西蒙一生都是一个 鼓励打破学科界限的人。他鼓励打破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界限、打破技术和科研之间的界限。他能意识到学科在学术界的作用,用他的话说,“如同国家在整个国际体系中起的作用一样不可或缺。”

但是,他也感慨:“学者们通常是在本学科的发展和文化中度过一生的,很少有人能摆脱这种非此即彼的看法造成见识和眼界不够的问题。”

 

理性有限,创新无界

 

西蒙说,“我人生轨迹的迷宫出现了多个分岔口,有时我会向左,有时我会向右。作为一个致力于研究人类选择的人,我的人生用迷宫这个比喻再恰当不过。”

西蒙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圆满,而是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画纸 留白,给探索提供发芽的土壤。 他不会轻易地给自己定性,永远在自己的评估表上留白,相信自己和世界的未知与潜力。有了留白便有了希望,有了希望便有了角逐的资本。

时过境迁,西蒙仍然能够保持一颗 赤子之心,永远带着人类最原本的最纯粹的最可贵的 好奇心。世间万千,于他而言,皆是等待被开拓的荒野。

他也总能为自己的好奇心 付出行动。不顾外界的评估和限定,毅然决然,气定神闲地投入到解答好奇心的过程中,将每一次探索做到极致,尽力地扮演好每一个角色。

对自己能力不设限制,对未知充满好奇,并切身解答每一个好奇。这就是西蒙的破界真谛。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西”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