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发现,被居里夫妇称作“二战后实验室第一个重要成果”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物理学家,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乳胶,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为“军工强国” 赴德留学
1914年,何泽慧出生于江苏苏州,祖籍山西灵石。她自幼进入其外祖母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学习,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当年物理系共招收28名学生,其中10名是女生。系主任叶企孙认为女孩子读物理学恐难有所成,遂有一些人不断劝说她们转系。但何泽慧与系里的女同学据理力争,认为考试成绩之外不应附加性别条件。结果,何泽慧不但坚持到毕业,而且毕业论文还获得全班最高分。
1936年,在清华大学组织的科学考察途中,何泽慧看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刁难,萌发了“军工强国”的念头。在山西省政府的资助下,何泽慧决定赴德国深造。她选择了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实验弹道学。
该校的技术物理系属于保密系科,实验弹道学更是军事敏感专业,规定不准招收外国学生。何泽慧便直接找到系主任理论:“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军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来学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系主任最终被说服。何泽慧不仅成为该校技术物理系第一个外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学习弹道学的女学生。1940年,何泽慧以《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论文获得工程博士学位。
从弹道学到核物理
博士毕业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何泽慧不得已滞留德国。为了更多地掌握对国家有用的先进科技,1943年,何泽慧进入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这里,她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杂志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时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了共同的科学生涯。何泽慧进入居里实验室,与钱三强成为同事,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居里夫妇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验室第一个、最重要的成果”。
1948年夏天,何泽慧与钱三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带着年仅半岁的女儿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两人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何泽慧开始研制原子核乳胶,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能生产原子核乳胶的国家。1955年,她和同事合作制成对质子灵敏的核乳胶,获得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名单中原本有何泽慧,却因钱三强已在名单中,两人孩子也尚小,最终没能参与整体工作。但她仍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氢弹研发时,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被怀疑存在计算错误。于是,何泽慧带领团队耗时数月,把数据重新算了一遍,修改了错误数据,完成数据验证并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氢弹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立足常规 着眼新奇
何泽慧对科研工作永远葆有热情。她取得的成就根植于对科学的执着,这种精神贯穿于她的整个科研生涯。
在科学研究中,何泽慧一直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耄耋之年,她仍坚持全天上班,坐在办公室里翻阅文献。
对于这位女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的成熟和严谨,“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曾这样评价:“大力协同作战,人员设备支援。多方筹办尽超前,应急忙中不乱。”
在严谨的同时,何泽慧也表现出思想上的活跃和开放,不为书本或前人的框框所束缚。她尊重客观事实,善于从实验现象中捕捉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
何泽慧曾用8个字总结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工作――立足常规,着眼新奇。她认为,做常规实验时要看看有没有特殊现象,因为特殊现象的出现,常常导致新规律和新现象的出现。
我国著名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曾赠诗于何泽慧:“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伟大女性虽然已经离开了她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但她的科学精神和高尚情怀却将长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