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倾心为祖国育人才,改写中国物理史

2024年08月08日
 

 

他是爱因斯坦得力助手,战火中成才的“神童博士”,拒绝外国高薪回国,改写了中国物理史。

今天我们要聊的主角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

此刻,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8月4日,李政道先生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了,本来我想做一个歌颂他功绩的视频来缅怀他,但是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李政道的故事似乎还没有到结尾,在中国,他的故事依然有人在续写。

所以本期视频就浅谈一下,李政道先生为我国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份遗产,是一座坐落于上海张江的研究所,它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名字就叫“李政道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不研究别的,就研究“基础物理”。

这是为什么呢?

在古时候,“物理”一词的意思为,事物内在规律与道理的意义,和现代“物理”的意思差不多。可见中国的古人对自然科学也不是一点都不关注,只是缺少系统的研究。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研究基础物理。

就看眼前,我国所面临的的任何国际上的阻碍,都是来源于基础物理研究的落后,我们只知道芯片被外国人卡了脖子,却从没想过,硅作为一种元素,在1850年的时候,就被外国人发现了,所以他们才能更早的研究其导电性性质,从而造出芯片。

再从长远看,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奥本海默等等,基础物理才是外国人领先于我们的根本。

外国人在这一项的研究中的先发优势一直持续到现在,而且还在继续,因为基础物理虽然理论研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它是理解自然现象以及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一切的地基。只要能够拿出其中一丁点的发现,都能使人类断层式的强大。

比如,原子弹,比如,芯片!不然《三体》小说中,三体星人也不会为了锁死人类科技,专门送两个质子,来让地球科学大呼“物理学不存在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成立“李政道研究所”的原因,“李政道研究所”简称“李所”,他的主旨是吸引全世界各大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来到这里进行理论上讨论,思想上的碰撞,再将这些想法进行论证,从而得出更多结果。

这也是基础物理一直以来,最轻松,最有效的研究方式,让天才和天才思想互相碰撞,因为进入到这个领域的,必然是天赋异禀的科学家。

李政道建立一个这样的研究所,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天赋之间的碰撞是什么样的,他给中国的建议原话是这样的:建立一个像玻尔研究所一样的世界级科研机构。

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哥本哈根诠释”,就是因为玻尔研究所成立在哥本哈根大学之内,当时全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家都会到玻尔研究所,和波尔讨论新的理论和发现,也正是在这,完成的“哥本哈根诠释”。

所以有一个这样的机构,真的非常重要,现阶段“李所”的研究方向是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量子基础科学。

在此之下,“李所”有了三个具体的研究项目,青海冷湖JUST光谱巡天望远镜,向深空;四川锦屏PANDAX暗物质与中微子探测装置,向深地;海南南海TRIDENT中微子望远镜,海玲计划,向深海。

可以看出,虽然“李所”坐落于上海张江,但它只是洒在祖国大地上科研项目的大本营,它的成果将来是会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的。

现在,世界上最顶尖的天文台都在西半球,JUST望远镜,填补了东半球的空白。

四川锦屏的大山之下2400米,全球最深实验室,探测暗物质。

在海底3500米,将布置数量众多的中微子望远镜,

为什么要研究中微子,科学家认为,如果破解了中微子的信息,就可以破解宇宙形成的秘密。

也许有一天,它还能变成实用的通讯方式,不仅可以穿透一切东西,而且也无法干扰、拦截和破解。除此之外,中微子探测器,还有助于监控核反应的过程。

虽然中微子研究的意义很大,但世界上有资格研究的,却没有几个国家。原因很简单,研究中微子太难了。

在这场中微子研究的世界级竞争中,我们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

“心通天宇,情系华夏”就是李政道研究所,对我国的意义,也是李政道和他的物理研究对中国的意义。虽然李政道对我国的意义不止这些,他还积极促成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创建“少年班”等等。

如今,李政道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我辈继续前行。

未来中国一定会成为吸引全世界人才投奔的地方,而李政道研究所也会像波尔研究所那样,成为中国科基础学发展的地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首位华人诺奖得主李政道逝世,倾心为祖国育人才,改写中国物理史”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爱我中华 为国献身

      伟大时代的历史使命已落到年轻一代的肩上,你们能够挑起来,而且必须挑起来。只有中华民族振兴,中国各方面的事业发扬光大了,那时你才可以在世界各国面前抬起头来;才能扪心无愧地对下一代或更下一代人说:“我们,这一代人并没有白活。”   钱钟韩――热工自动化专家。1911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