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生活方式 > 正文内容

激活自己的心态

2004年08月25日
人只要发挥一个目标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也会感到十分快乐。

  怎样才能获得快乐呢?也许能让自己的心态“活”起来,是最好的良策。正如阿伯拉罕•林肯说:“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一个人能随时感到100%的快乐。正如C.萧伯纳所讽刺的那样,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远不幸。但是,我们可以凭借动脑筋和下决心来利用大部分时间想一些愉快的事,应付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痛快的琐碎小事和环境,从而使我们得到快乐。我们对小事的烦恼、挫折、牢骚、不满、懊悔、不安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纯粹出于习惯。我们做这种反应已经“练习”了很长时间,也就成了一种习惯性反应。这种习惯性的不快反应大多起因于我们自以为有损于自尊心的某种事情。一个司机无缘无故地向他人按喇叭,我们谈话时有人肆意插嘴,我们以为某人该来帮忙他却没有来,等等。甚至一些非个人的事情也可能被认为是伤害我们的自尊心而引起我们的反应:我们要乘的公共汽车不得已而来迟了,我们要打高尔夫球时偏偏下雨了,我们急着上飞机时交通忽然阻塞了,等等。我们的反应是愤怒、沮丧、自怜,换句话说:不高兴!

  不要让事情把你搞得团团转。不知你是否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看到过节目主持人操纵观众的情况?主持人拿出“鼓掌”的标记,大家就都鼓掌;主持人又出示“笑”的标记,所有的人又都笑起来。他们的反应像绵羊一样,告诉他们怎样反应,他们就奴隶般顺从地做出反应。你现在也是这种反应。你让外在事物和其他人来支配你的感觉和反应。你也像驯服的奴隶一样,等某件事或某种环境向你发出信号――“生气”――“不痛快”,或者“现在该不高兴了”――你就迅速地服从命令。

  你的意见可能使事情更不乐观。甚至在遇到悲惨的条件和极其不利的环境时,我们一般也能做到比较快乐,即使不能做到完全的快乐――只要我们不在不幸之中再加工我们自怜、懊悔的情绪和于事无补的想法。

  人是一个追求目标的生物,所以,只要他朝着某个积极的目标努力,他一定能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快乐就是自然正常地发挥作用的征兆。人只要发挥一个目标追求者的作用,不管环境如何,他也会感到十分快乐。托马斯・爱迪生有一间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实验室没买保险而被火白白烧掉了。后来有人问他:“你该怎么办呢?”爱迪生回答:“我们明天就开始重建。”‘他保持着进取的态度,可以断言: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损失而感到不幸。

  心理学家霍林沃兹说过:快乐需要有困难来衬托,同时需要有以克服困难的行动来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所谓的灾难很大程度上完全归结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受害者的内在态度只要从恐惧转为奋斗,坏事就往往会变成令人鼓舞的好事。在我们尝试过避免灾难而未成功时,如果我们同意面对灾难,乐观地忍受它,它的毒刺也往往会脱落,变成一株美丽的花。”

  著名伦理学家爱默生说:“心理健全的度是到处都能看到光明的秉性。”

  快乐或随时保持人的思想愉悦的观念,能够在漫不经心的练习中巧妙地、系统地培养出来。首先,快乐不是在你身上发生的事;而是你自己所做的、取决于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等着快乐主动降临,或者碰巧发生,或者由别人带来,那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无法决定你的思想。如果你等着环境来“验证”你所进行的快乐思维,你就可能要等上一辈子了。任何一天都有好与坏,没有哪一天、哪种环境是百分之百的“好”。这个世界上和我们的私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因素和“事实”,它们不是体现出一种悲剧、抱怨的看法,就是一种乐观、快活的看法,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选择、注意和决定的问题,而不是思想上的诚实不诚实的问题,好与坏同样“真实”。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激活自己的心态” 的相关文章

分餐制究竟如何“分”专家:分餐制不宜强制推行

  烹饪协会:我们主张行规自律   饭店协会:正式申报国家标准   餐饮企业:市场和顾客说了算   非典肆虐之际,人们不敢出门聚餐。一个涉及健康与卫生安全分餐的话题被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出:5月20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分餐制经营服务规范》标准,提出餐饮业分餐制的定义、形式和规范要求;...

一天的喝水行程表

    真正有效的饮水方法,是指一口气(或一次过)将一整杯水(约200-250毫升)喝完为止,   而不是随便喝两口便算,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使用。  当然,所谓一次过饮水并非一定要一口气喝完。如果只随便喝一两口来「止渴」,对身体根本无济于事。    饮好水  尽量避免常饮蒸馏...

健康投资必赢5招

      连续八年成为香港执业药剂师协会会长及该会本年度名誉顾问的庞爱兰(Scarlett),自立门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又在电台大谈投资之道。Scarlett说,一个人其实有至少三种资产: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健康资产。 这次Scarlett与大家分享的,是...

精英男士的生存状态

    人们习惯用“精英”来称呼他们:他们大多是年龄在28~40岁、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事业有成的男性。   坚毅、有魄力、善于学习等字眼都可以用来形容这群人,买房、买车也已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当这些分布在文化、经济、政治的圈子中,拥有“三高”(高学位、高收入、高地位)的“...

新知青,旧疾病

      新一代知识青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几乎成了被压垮的一代和中年知识分子一样,新一代知识青年也同样面临着社会的转型期,所幸的是,他们几乎从大学时代起就开始感受到了转型之痛,因此适应社会比已经定型的上代人要容易一些,加之他们的身体正值旺盛期,所以...

慢性病多是吃出来的

    俗话说“病从口入”,以前是指引发传染性疾病的病多是由于吃了不卫生食品所致。然而,营养学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引发我国居民死亡的前三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前两位与膳食结构不合理有明显关系,也就是说: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