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彦院士:做科研应该拿出磨剑精神
2020年02月08日28
“十年磨一剑,不敢露锋芒;再磨十年剑,泰山不可挡。这就是做科研应该有的精神。”9月28日下午,年近八旬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彦为听众们作了一场近一个小时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主题是“科研工作中的诚信”。 在北京市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来自北京师范大...
访王乃彦院士:莫因惧怕“辐射爆炸”而“恐核”
2020年02月08日28
由于最初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因此核能后来被用于发电时,人们心中难免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历史上发生的几起重大核电站事故,更加深了公众的“恐核”心理。比如,有人认为,即便核电技术是安全的,与常规电厂相比,核电厂还是具有核辐射和核爆炸等潜在危险。事实真如想象中...
疫情下,感受互联网新力量
2020年02月07日31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工作方式。记者了解到,浙江一批互联网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了,基于强大的互联网科技实力、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他们...
欧阳明高:科研不能跟着“利”字走
2020年02月06日25
翻开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的简历,这位汽车动力研究的领军人物似乎很顺利,每一步都踩在点上。然而面对记者,他却先谈起了科研生涯中的挫折。 “在遭遇挑战中不断解决问题,是做研究本来的样子。”欧阳明高说,科研人员想要做出点东西,就要有攻坚克难的准备。 困难...
“科”之大者,为国为民
2020年02月06日28
201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隆重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一位志探风云数十载,带领中国气象事业迈入国际先列;一位为国深潜半甲子,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应时代之需,解国家之难,...
在时间的长河,彼此供养
2020年02月05日28
这年春天,我们一次次出发,寻访散落于乡间阡陌中的宗祠。我们在惊讶与叹惜中行进,为那些曾经精美而今残缺的木刻与石雕,为那些曾经高耸而今倾圮的古建筑,为那些我们唯恐消逝的物事,心怀祈愿――从这些由古代延续而来的线索中,或可以看清我们从何而来,为何而在,凭何而行。...
“学好”的三层境界
2020年02月04日31
学好,是教师或者亲友经常勉励学生努力的目标。这里的“学好”,与王国维提出的治学三境界一脉相通,也分为三层境界。 “学得好”是学生求学问道的第一层境界。包括功课学得好,成绩考得好,名次排得好,如果是研究生的话,还可能有论文发得好,工作找得好。但教与学的...
钟南山:守住真实
2020年02月02日25
4月13日,在中华医学总会第23届理事会上,钟南山当选为第23届中华医学会会长。此前,这个职位多由卫生部部长兼任,由基层专家担任会长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说,钟南山之所以当选是因为他在呼吸疾病防治领域上做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他勇敢否定了“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
从钟南山院士与施瓦辛格比肌肉说起……
2020年02月02日24
11月20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学校长大会上,抗击非典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应邀作专题报告。像参加很多讲座一样,钟南山院士用PPT一边讲解,一边播放自己“私家照片”,不但公开了自己青壮年和老年时的对比健美 “半裸照”,而且70岁高龄的他还和60岁的施瓦辛格比试肌...
哲学的精髓是什么?
2020年01月29日30
1. 哲学的精髓是世界观与方法论,或者说是研究体用关系的一种系统学问。我平时给学生讲授哲学时,习惯用目的与手段分别对应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为体,方法论为用;世界观即目的,方法论即手段(并非鼓吹不择手段)。因为人是有目的性的动物。“我”从呱呱坠地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