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款岂能是笔糊涂账?
2020年01月29日29
吴花燕募捐事件还在发酵。近日,民政部对公众质疑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为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募捐一事作出回应,约谈并督促儿慈会向社会公布募捐和善款使用的情况,表示将进一步调查了解,根据情况依法依规采取必要措施。从关注到同情再到质疑甚至愤慨,爱心人士的心情何以坐上了“过山车”?...
官春云:爱他生计资民用 不是闲花野草流
2020年01月22日28
湖南农业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方小院,院里有个水塘,波光粼粼。这里是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只要不出差,81岁的官春云每天都来这里工作,风雨无阻。 穿梭在小院的青年学生们都知道,那位喜欢穿白衬衣、黑布鞋,胸前别着一支钢笔的银发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
2020年01月22日29
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智能制造如何补齐人才缺口
2020年01月20日25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一个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竟然在一场职业教育论坛上“诉起了苦”。 “现在都在说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主题变成了产业互联网。可是,能为传统行业赋能的‘码农’在哪里?谁培养?怎么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的思考...
陆夕云:做科研,何苦之有
2020年01月20日27
◎编者按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们在数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中国科学报》今起开设“走近新院士”栏目,讲述新晋院士的人生经历...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文化?
2020年01月15日25
科学文化是自近代科学复兴以来,基于科学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科学文化作为文化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在与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竞争中胜出,是由科学文化所呈现出的生产力与释放出的自由与福祉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比较与演化问题。如何判断两种文化孰优孰劣...
天文盛宴,我们来了!
2020年01月15日24
从夏威夷的火山到南极点的冰盖,从西班牙的山脉到南美洲的沙漠……在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偏僻的8个野外台站,8座射电望远镜连成一张巨网,形成一架与地球等大的虚拟望远镜。如同一片田野里的向日葵,它们阵列整齐、步调一致,遥指苍茫宇宙的同一方向。在这只巨大“复眼”的...
科研仪器共享:不能“重物轻人”
2020年01月15日25
高端科研仪器的使用和开放共享,并非只是简单的“开门迎客”。用户不仅需要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促使仪器运营人员的角色从过去的“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 花费大笔经费购入的高端科研仪器,如何才能用得更好?不久前,笔者到中科院生物物理...
未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将产生于海洋
2020年01月15日26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的人口从30亿增加到了60亿。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估算,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可能会达到160亿。巨大的人口增长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食物、能源、材料、运输、药物等。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肯定是海洋,因为海洋占了地球面积的71%。...
论教育
2020年01月14日29
本文节选自 1936 年 10 月 15 日爱因斯坦为庆祝美国高等教育 300 周年纪念会,在纽约奥尔巴尼市政府教育大厦校长厅举行的庆祝会暨纽约州立大学第 72 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爱因斯坦这样说:人们应该小心,不要向青年人灌输下面的思想,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