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西方被人格化及异见被敌对化

2009年03月21日26
1 不能将西方人格化,也不能将中国人格化,如同不能将领袖神化一样。 在动物眼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类,只要一个人曾经伤害过它,那么它就会对所有的人不再信任。人作为一个类别,在某种动物眼中,就是敌人,就是异已的力量,就是可能随时伤害自己的恶意对象。 我们一些朋友也将西方人格化、类别化了,将西方看成一...

勿忘“九一八”:中国呼唤尚武精神!

2009年03月21日29
今天又是“九一八”的纪念日了,而中日关系也刚好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让我们不得不牢记历史教训,防止重蹈覆辙!     我们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不是为了增加中国对日本的仇恨,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nb...

启蒙仍是这个时代的命题

2009年03月20日29
  2009年2月20日,《时代周报》记者李怀宇先生来访,就“五四”运动、启蒙和救亡、金融危机、思想解放等问题坦率交流。 不要片面曲解新文化运动 时代周报:你为什么特别关注启蒙的问题? 袁伟时:最近攻击启蒙的很多,攻击新文化运动的也不少。许倬云先生在《时代周报...

有一种超越叫接受

2009年03月16日30
牙买加飞人博尔特以19秒30的成绩打破了男子200米的世界纪录,获得金牌。连续打破男子100米、200米的世界纪录,这显然是一种难得的超越。     中国代表团也在很多项目上实现了突破,完成了超越。迄今中国获得了49枚金牌,这个数字已经“创历史新高”了。这...

承认这是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

2009年03月15日28
  写于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茅盾文学奖于本周颁发。很惭愧,那几部获奖作品我一部都没有读过;更惭愧的是,其中有些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说起来,我本来是没有资格对此说三道四的。 我曾经也算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粗枝大叶地读过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不像时下许多急于与“天真...

“社会大课堂”应从学校延至全社会

2009年03月14日32
  9月1日,开学第一天,首都博物馆,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身穿汉服学习古代射箭礼仪,开启了全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第一课,体验“从古代射礼到现代射箭比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这一天起,北京市中小学生凭学生卡可到481家对学生开放的单位活动,并享受免费或优惠待遇。此外,学校还可以把...

中国需要一千个萨顿!――萨顿其人其事

2009年03月09日25
江晓原按   2006年,萨顿去世50周年,全世界的科学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在怀念这位科学史之父、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萨顿提出要用科学史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建起一座桥梁的伟大理想,虽然远未实现,但毕竟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相信,在未来的时代,他的理想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面对国内科学与人文严重疏离的...

别让汉武帝的学费白交――关于今日学术界之急功近利

2009年03月09日27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尚与梦想,这类梦想经常成为各种骗局的温床。比如现今的时尚与梦想是“与国际接轨”、“争当世界一流”之类,而秦汉时期的时尚与梦想是神仙方术。秦皇汉武都对神仙方术深信不疑,故方士纷纷投其所好,“海上燕齐之间,莫不�~�潭�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当年司马迁作《史记》,写到汉武...

科幻:从悲观的未来想象中得到教益 ――科幻作品之三重境界

2009年03月09日27
    最大部分的法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不是未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极少的中国青少年愿意选择今天,而最大部分的选择未来。这就和上文所说的情形一致了:西方人普遍对未来充满忧虑,而中国人普遍对未来抱着朴素的乐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样的差别背后又有着什么原因?...

创新与伪创新――关于“学术品味”之三

2009年03月09日28
“创新”如今又变成一个时髦的词汇了,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一种将“创新”庸俗化的趋势也正在形成。   今天在各种各样的申报、评审、推荐等等的学术活动中,甚至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创新”或“创新性”(也不管这个词汇颇为不通)都成为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事情到了这一步,庸俗化的过程就会开始――几乎人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