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立中:和谐社会:发达国家的启示
2016年11月28日23
我们今天都在讨论“和谐社会”的议题。其实,如果我们不死抠字眼的话,建立“和谐社会”并不是我们国家单独面临的课题。事实上,考察一下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和谐社会”乃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既...
学习曼德拉精神
2016年11月19日22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作为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我心中有着几十年的记忆,也是伴随我的青春一直到现在都无法磨灭的人物。 在我心中,有几个内心强大的人,一直是我的精神偶像与精神支柱。他们分别是...
富人为什么一定要捐赠
2016年10月21日27
中国的富人应该认识到,富人捐赠是富人产权对穷人人权的约定机制。捐赠不仅给了穷人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更给了富人自己身心的自由。如果有一天,富人捐赠在中国蔚然成风,真正国泰民安的日子就来到了。 文 □ 《凤凰周刊》特约撰稿员 陈文军 “自私心”还是“...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几个问题
2016年10月20日22
我国政治学界关于协商民主的研究和讨论,是最近这些年的事情,它源于对西方“协商民主”(DeliberativeDemocracy)的介绍。关于这个术语的翻译,也曾经争论不休,至今仍有几种不同的译法,如“商议民主”“审议民主”“商谈民主”等。但认可度最高的是“协商民...
消除社会心理压力有赖国民“精神转型”
2011年02月09日23
社会心理的转型、升级实质是一种“精神转型”,其核心在于消除那些从根子上制约乃至误导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心理情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在全面转型的时代。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心 态转变、心理调整以及精神转型。因为在一...
慈善组织需要在社会土壤中发育
2009年09月27日24
看不见慈善捐助以公开透明方式运转的普通民众,其善心要么就被制度扼杀在“只是偶尔想想”之中,要么就会对慈善组织的行政化抱以更高期许,在客观上为慈善组织的行政化推波助澜。 虽然中国有扶危济困的悠久传统,但是,...
局部改良不足以培育善心
2009年09月22日25
冷漠,自私,缺乏善心,没有公共精神……这样一些被称为“国民劣根性”的品质是否就是中国人的基因之一? 这是很容易激发对立情绪的问题。很多人答“是”,包括鲁迅、柏杨等名流;很多人答“否”,其中远的不说,最近的则有参加9月20日举行的中国慈善事...
无纸化
2009年08月31日25
作为银行的客户,大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服务,就是每个月都会收到银行寄来的月结单。 我的习惯是,拆开信封,只要发现原来是月结单,看也不看,马上撕碎了扔在垃圾桶里面,因为自己一直在使用网上银行的服务。不过也有朋友的习惯和我截然不同,虽然平时也利用网络使用银行服务,但是每一张的月结单都会保...
最大的威胁 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
2009年08月15日25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克服社会溃败所必须进行的一些变革,往往由于担心其威胁社会稳定而被束之高阁,结果是使社会溃败的趋势日益明显。 作者: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贴是一个讨论贴。本贴的核心观点是认为,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是社会溃败。这个想法是很初步的,因此本贴是在不断修改...
慈善事业社会化才能健康发展
2008年09月09日26
社会化程度很低的慈善活动状况,正是我国慈善事业难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有人捐了善款,受捐人要不要表示谢意?最近,媒体对类似的话题很有兴趣,众多评论者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 人们开始关注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了。事实上,我国慈善事业存在更深刻的认识问题和体制问题,而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