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品格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如何养成君子人格

2017年03月20日25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叫《君子》,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为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立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君子人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凯旋门是胜利者的纪念碑

2017年03月19日25
罗马君士坦丁凯旋门在距著名大斗兽场不远的地方,规模不大,却惹人注目。这座建于公元312年的方形三拱门古老建筑,高20余米,墙面上刻着许多铭文和浮雕,记载着古罗马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强敌,统一帝国的光辉业绩。经过1700多年的沧桑岁月,建筑的石刻已经斑驳模糊,但憔悴苍凉中依然透出一种威武风骨,一种雄健之...

中华人文精神的两大传统

2017年03月09日24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华文化从西周以来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形成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是古希腊罗...

《岳阳楼记》的风骨

2017年03月08日26
      无数次登临岳阳楼,每一次我都以朝圣般的虔诚,反复咏读《岳阳楼记》这千古流传的篇章。寒来暑往,岁月流转,这座名楼让我在迷茫中学会沉静;这篇名文与我相伴,让我在困顿时备感温暖。   文字是有生命的,文字也是有风骨的。《岳阳楼记》的风骨,由时光与苦难...

《周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2017年03月04日26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数千年来,高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内蕴博大精深,万有齐备,密切地联系着整个社会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论述,阐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的道理。穷则思变,变中求新、新中求...

让人仰望的坚守

2017年03月03日32
    世间之事,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唯其艰难,更显勇毅;唯其坚持,才能实现梦想,成就事业。 有一年,导演冯小刚受邀担任一次选秀活动的评委。活动期间,主办方暗示冯小刚,一名有来头的选手,已被内定获奖。冯小刚一听此事,怒不可遏:“获奖人已经定好,还要我...

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2017年03月01日27
    培养大国工匠,源头在一流的工程教育。如今,工科人才的培养,不止一次听到“局中人”直呼“两难”:一头是工科学生的“难”,难在专业“窄化”、生活“宅化”。学生抱怨课程多、实验多,疲于应付眼前连绵不绝的苟且,无暇诗和远方,更难涵养精益求精、沉潜专注的匠心。另一...

“国学”与“国性”

2017年02月28日27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上并没有“国学”这个词,也没叫“中医”的,没叫“国画”的。但后来为什么有这些东西呢?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东渐,这个西学东渐不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借助鸦片和炮舰强势进来的。当时,人们把西洋文化叫“西学”,就把中国固...

君子文化

2017年02月28日29
    我们谈君子文化,最重要的是注意“尊贵者”与“高尚者”之间建立的连接或一体化。《说文》曰:君,尊也。这是一个会意字,在字形上,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君子”则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指地位高的人;而在道德的意义上,则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子”一词,后来使...

儒家五常与公民素养

2017年02月26日27
    不文明都与素养有关   今天的课题是儒学五常与公民素养。儒家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就成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根基,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