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善:为中国工业找“口粮”
2021年12月05日27
2019年1月28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中南大学探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先生。何继善院士身材高大,虽已85岁高龄,却依旧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此前,在北京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何继善院士创立的大深度高精度广域电磁勘探技术与装备,获得国...
丁肇中:AMS命运多舛他始终坚持
2021年11月14日27
经过16年的努力,以及15亿美元其他人提供的资金,美国宇航局和丁肇中展示成果的时候就要到来了。 上周四,随着“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的“阿尔法磁谱仪2号”(AMS-02)被送入国际空间站,开始其为期10年以上的宇宙反物质的探寻之旅,该国际科学项目的负...
专访丁肇中:做得对,比早发表更重要
2021年11月14日29
探秘宇宙“无字书” 真理不在蒙满灰尘的权威著作中,而是在宇宙、自然界这部伟大的无字书中。 ――伽利略 过去五十年中,丁肇中做过五六个实验,开始都受到了反对,包括AMS实验。他说,物理学的进步,就是推翻所有人已知的东西而发展的。五百多年前,没有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人们不知道地球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
丁肇中:要能竞争就要能站在别人前面
2021年11月14日30
9月16日这天中午,时针已经走过12点30分了,可是出席2006年科协年会的6000多名代表仍然饶有兴味地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讲演“我所经历的实验物理”。 席间,有位听众收到朋友一条短信:大科学家...
丁肇中:最前沿的科学需要百分百投入奉献一生
2021年11月14日26
丁肇中经常会说“不知道”。 ●丁肇中,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2010年元月,笔者接受了拍摄丁肇中专题的任务, ●短短一周的接触,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不敢妄谈对一个人的认知和理解,何况又是一位走过74年人生之路和近半个世纪科学之路的老人呢?于是,整...
“两弹一星”铸就中华民族精神脊梁
2021年11月14日33
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借用海军的冷库;没有先进的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器算、一笔笔地记……1970年,经过一项项攻关、一次次实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东方红》旋律响彻太空。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包括“东方红一号”在内的“两弹一...
专访孟凡超: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2021年10月05日29
遂宁人,重庆交通大学1978级桥梁与隧道专业学生,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
中国人用半个世纪,在生命禁区,架起一条天路
2021年08月16日29
在过去数千年岁月里,从青海到西藏,这段旅程曾被蒙上死亡的阴影。汉武帝在位时,将军李息带兵征讨羌人,途径青海湖,一夜之间,五千人马冻死。唐贞观年间,文成公主进藏,到达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时,随员与牲畜损失过半。 青藏高原,成为西方人眼中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也吓退了...
丘成桐: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
2021年08月03日31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时,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和先辈,努力带领着全国人民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七十余年来,几经风雨,筚路蓝缕,以长以成。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火箭冲天,卫...
邹承鲁:科学研究五十年的点滴体会
2021年06月12日28
邹承鲁(1923年5月17日―2006年11月23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形成这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