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四种精神

2023年11月11日39
    当前,我国科技在从量变累积到质变突破的关键时期,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我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该具有以下四种精神。 首先,探索未知是理想,坚持必胜为信念。首先,我们科研工作者要思考做科研是为了什么?科研的理想是探索未知,探索更好的...

袁隆平先生的开创性论文给我们的启示

2023年11月11日28
    2021年5月22日,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1岁。噩耗传来,天降大雨,日月无光,举国悲痛。袁老为了杂交水稻事业奉献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忙碌了一辈子,从理论研究到试验田,从试验田到全国推广,从全国推广到全世界...

袁隆平先生的四种宝贵精神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2023年11月11日32
    2021年5月22日上午,天气阴霾,阴雨绵绵,心情感觉有些压抑。下午传来了袁隆平先生辞世的噩耗,心情尤为悲痛。袁隆平先生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袁隆平先生的一生是拼搏奋斗的一...

AI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23年11月11日38
    大数据、大模型等AI热点不断,热潮持续导致地方政府、各大高校和各大公司非常重视,不敢掉以轻心,不惜投巨资建设大数据中心、AI研究中心等。以高标准、高投入为特征的大数据中心和AI中心正成为新的建设热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台。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

卡塔琳获诺奖的四点启示

2023年11月11日33
    因为研究成果对新冠疫苗研制的重要贡献,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ó)与合作者获得了2023年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据说今年的诺奖是众望所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有效的新冠疫苗,卡塔琳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卡塔琳相当于是美国的屠呦呦,在重大...

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3年11月11日37
    人工智能不仅是当前的一个科技前沿,也是一个科普热点,基本做到了家喻户晓。从2016年的击败世界冠军的围棋软件AlphaGO,到人形机器人,再到最近的ChatGPT,热点不断,热度也不断,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 与此同时,大量的资金也快速涌向人工智能科技,推...

诺贝尔科学奖颁发之后的冷静思考

2023年11月11日34
    2023年的三大诺贝尔科学奖(生物医学、物理和化学)已经全部颁发完毕,我国科学家又一次铩羽而归。在我国科研人数排名全球第一、科研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近期高质量期刊论文又排名第一的情况下,这确实让人感到有些尴尬。考虑诺贝尔获奖有滞后效应,一般都会在重大...

“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2023年11月03日32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很少发表论文,也没有大量的理论课题,但是从电路板的焊接、现场的试验、甚至用户问题的解答都亲力亲为,他的实验室被称为“车间”,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工人师傅”。55年来,他始终从事测绘仪器的研发,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

胡聿贤:求索大地爱无垠

2023年11月03日31
    作为我国地震工程界的大师,胡聿贤始终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深厚的功底、精深的研究、敏锐的洞察力、充沛的精力,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家。1922年生于北京,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博...

地震工程学“小兵”胡聿贤

2023年11月03日31
    “你回去要当将军了。”1955年,胡聿贤归国登船前,美国官员用略带讽刺的口吻说。 “不,我回去只是当一名小兵。”他坚定地回答。 随后,胡聿贤和妻子戴月棣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踏上归国的邮轮。同一艘邮轮上,还有钱学森、师昌绪等十多位赴美留学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