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挖土”归来,闪耀自立自强信心
2021年02月17日29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凌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零下20摄氏度的寒冷中,人们用火热的心情迎接一位熟悉的“天外来客”。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一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一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
谢华安院士:推广再生稻对中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21年01月10日31
“提高再生稻单产亩产,对中国有着重要的粮食安全生产和战略发展意义。这不是靠滥用农药和化肥,而是需要多学科、多生态区协作攻关,围绕培育水稻优势产业区,创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华安29日在福州如是说。...
没有强大的数学基础就没有良好的科技
2021年01月10日29
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时,可谓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家领导人和先辈,努力带领着全国人民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七十余年来,几经风雨,筚路蓝缕,以长以成。 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不再是吴下阿蒙。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首款喷气战机创造航空奇迹
2020年11月25日30
在1959年的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阅兵式上,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的不仅有地面装备方阵的59式坦克等国产主战武器,还有天空中整齐飞过的国产“战鹰”--这是当时刚服役的歼-5歼击机。它的问世,让新中国在短短几年内,一举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
“北斗人”谢军:我们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航天追梦人
2020年10月23日32
仰望星空,我们能看见两个“北斗”。一个有7颗星,已在宇宙间存在亿万年之久,自古以来为人类指位定向;一个有30颗星,从无到有诞生发展不过26年,在浩渺太空却能为人类提供精确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为“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馈赠;后者名为“北斗三号全球卫...
难忘“争气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史
2020年10月07日34
导语:2018年12月29日是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这座大桥当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收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有"争气桥"之称。她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
宗师风范 世代相传――吴仲华学术思想探讨
2020年07月17日29
今年七月二十七日是我国杰出科学家吴仲华先生九十诞辰的日子。当我提起笔来写这篇怀念他的文章时,我感到,他那深邃的思想仍然在照耀着我们,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们,他那披荆斩棘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他那严格严谨的学风在熏陶着我们。我仿佛又回到了在他面前学习...
吴仲华先生学术思想及影响
2020年07月17日30
吴仲华先生从1948年在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刘易斯喷气推进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开始,至1992年去世,从事科研工作44年。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方面:一、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二、创立工程热物理学科。三、参与国家能源动力战略研究...
李济生:化作夜空最亮的“星”
2020年07月07日30
直到李济生去世,有人还是第一次听闻他的名字,“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牧星人’”“就是他把卫星定轨精度从千米精确到厘米”“这才是真正的明星”。 7月28日,这位和人造卫星打了一辈子交道、被称作“牧星”院士的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
谢友柏院士:认识设计科学,研究设计科学
2020年07月06日30
人类一切有目的活动,都有设计和实施两个部分。设计是为实施规划实施结果和实施路径。所以,设计是人类一切有目的活动的起步。设计既然涉及如此广泛,不同人对设计的认知也就大相径庭,甚至连“设计”究竟是什么也各有各的说法。特别是在物质产品(本文提到的产品,都指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