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将产生于海洋
2020年01月15日23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的人口从30亿增加到了60亿。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估算,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可能会达到160亿。巨大的人口增长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食物、能源、材料、运输、药物等。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肯定是海洋,因为海洋占了地球面积的71%。...
欧阳自远: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我的人生
2019年11月15日22
“是国家的重大需求引导和培育我成长,塑造了我的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9日在重庆说,虽然他已经八十多岁,但他还会加倍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2019重庆英才大会青少年成长成才发展论坛暨《...
徐宗本: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数学
2019年09月22日24
“人工智能的基石是数学,没有数学基础科学的支持,人工智能很难行稳至远。”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徐宗本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所面临的一些基础问题,其本质是来自数学的挑战。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的以“大数据与知识服务”为主...
感悟李德威“十字遗言”背后的精神力量
2019年09月16日23
9月16日到9月19日,武汉媒体连续四天报道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的生平事迹。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他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第一次写出来的字护士不大认识,李...
奇迹背后,是一种精神
2019年09月16日24
FAST设想提出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30米,从30米一下跨越到500米,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但是,南仁东却迎难而上,带领团队经过22年的顽强拼搏,最终创造了奇迹。 奇迹的背后,是坚韧执着的精神。 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台址,10余年间南仁东...
探索微观粒子的“放大镜”不再受制于人――我国自主研制光电倍增管成功用于多项大科学工程
2019年07月16日25
四川稻城海子山,平均海拔4410米。过去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个方圆1.36平方公里的探测阵列正在加紧安装,近万个探测器将一探世纪之谜――高能宇宙线起源。 6月19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进入集中安装阶段。我国自主研制...
读博士也有技巧:如何快乐地做研究
2019年06月28日23
我已经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半,有些经验和教训。无论您正考虑攻读博士,还是考虑再深入一点的研究对你的项目更有帮助,我在这给您分享一些小经验。有些可能是明摆着的道理,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容易被忽视。 1.如果你愿意交...
丘成桐:年轻学者要敢于“无法无天”
2019年06月21日22
“今天中国要在科技上领导世界,必须要让年轻人挑战科学界的‘老人威权’。”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期间,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发表了题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公开演讲,深入阐述了他对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最新思考乃至“批判”。 在美国50年,丘成桐曾...
饶毅:科学精神缺乏,是我们文化中的重大缺陷
2019年06月20日21
昨天,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这是中国科学界迄今所获的最高奖项,国人为之欢呼雀跃,科学也再次受到异乎寻常的瞩目。 素来关注科学与科学精神发展的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饶毅,曾著有《饶议科学》一书,但他对科...
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2019年06月17日22
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演说《以学术为业》中指出,“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在韦伯看来,以学术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职业,对于刚刚迈入学术大门的年轻学者而言,不啻于一段需要在不断的挫败和平庸感中斗争和煎熬的历练。 “当然,每一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