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播种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中国距诺贝尔科学奖有多远

2004年10月10日29
中国离诺贝尔奖的差距真像人们想的那样仅有“一步之遥”吗?了解了我国基础研究的现状以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差距,我们的感觉这“一步之遥”的距离还是“非常遥远”。   就在上周“诺贝尔周”里,记者走进北京的中小学校园。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回答“将来是愿意当盖茨还是当牛顿”时,我们听到的是盖茨,...

与时俱进天地宽 志存高远民族兴――写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

2004年10月05日25
6月9日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启动5周年。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中科院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从体制、学科布局、人才战略、创新成果等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从本期开始,本刊开辟“知识创新5周年成就展”专栏,陆续刊发各单位知识创新工程成就方面...

启蒙死了,启蒙万岁!――评汪晖关于 “ 中国问题”的叙说

2004年10月02日26
一 .  引言   汪晖对 "  中国问题 "  的反思是全面的和发人深省的。所谓 "  中国问题 "  ,可以理解为现代性在中国境况中的问题。这一问题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展开而生长出来并且变得日益迫切 [1]  。确实,经济学家们对经济体制...

学者的直言精神需要空间

2004年09月28日29
学商之争,时下闹得沸沸扬扬,昨天出版的《东方早报》披露一份最新调查数据,目前有44%的受访者将天平倾向于学方――朗咸平,他们不希望他输,值得注意的是,其理由并不在于朗咸平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如何,而是他们服膺、推崇他作为学者的直言精神。相比之下,除去一部分对此事知之不详者没有明确表明意见外,支持顾雏军...

邹承鲁:捍卫科学精神

2004年09月23日26
他是一位功名成就的科学家,他敢于站出来,抨击违背科学道德的违规行为。   邹承鲁,我国生物化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从1981年开始,邹承鲁就不断地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反对科学腐败的主张,抨击背离科学道德的种种行为,这也成了他20多年来的一项主要工作,而且他...

科幻:科学的另一副翅膀

2004年09月23日25
再看《银翼杀手》   阴暗的天空,潮湿的街道,日本歌伎单调的吟唱,路人冷漠麻木的神情,主人公的不苟言笑,一切可感知的元素都映衬出潜伏于人们心中的阴郁与不安,一种莫名地恐惧蔓延开来……   这部1982年出品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讲述了一个人类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故事。公元二十一世纪,由于生化...

科学精神内涵初探

2004年09月23日26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具体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1.      ...

法拉第时代的科学讲演

2004年08月28日29
历史上早些时候的科学研究,是要既有钱又有闲的人才能玩得起的。研究,需要图书、仪器、药品、实验室和助手,须投入大量经费。像拉瓦锡那样个人赚了大钱足够实验室开销的人毕竟很少。多数科学家还得靠社会上的富翁掏腰包资助,或是靠官家拨款(如法国皇家科学院)。   英国的B.T.朗福德伯爵,在伦敦募捐,于17...

中国“科普”的构建原则

2004年08月28日27
现代国际社会关于“科普”的定义表达为“公众对科学的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皇家学会、大不列颠皇家学会和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组建了“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致力于英国的科普事业,在成立前夕发布了报告《英国:公众理解科学》。该...

科学要像艺术一样普及

2004年08月28日25
科学记者应该如何进行科学传播?前苏联科学传播工作有什么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俄罗斯的科学家如何与科学记者联系,请看来自俄罗斯的科学记者说――   弗拉季米尔・古巴列夫的名片特别简单,除了名字、“莫斯科”和电话号码以外,没有任何头衔;他的身份也特别简单,不属于任何机构、组织或是学院。然而他在俄罗斯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