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神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大学公信力为何下降

2007年11月14日28
  前两年刚去世的法国思想家德里达说过:“大学存在于它企图思考的世界之中”,应当承担起责任,组织一种创造性的抵抗�D�D“抵抗一切(对大学)的重占企图,抵抗一切其他形式的主权形态”。这说来容易,实际上却很难做到。作为大学教授,你乃“体制中人”,能深刻地自我反省吗?尤其在当代中国,谈论大学改革,涉...

一教育工作者对十七大的四个期待

2007年10月16日28
  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伟大节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结合中国教育的几个问题来谈谈对中共十七大召开的期待。   首先,期待高考改革更加公平稳健。当前教育公平方面的主要矛盾不在于高考的存废之争,而是如...

应试教育阻碍了中国人迈向诺贝尔奖

2007年10月16日28
  诺贝尔奖创立一百多年,为什么一直与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中国无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哪些原因阻碍了我们迈向诺贝尔奖的步伐?   首先是应试教育,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各种各样的考试。杨振宁曾率一批诺贝尔奖获...

诺贝尔距离中国有多远

2007年10月16日27
    作为本年度诺贝尔奖的头炮,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五点半公布得奖者。(10月8日 中新社)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诺贝尔奖发奖时,总激起国人对诺贝尔奖及整个科研机制的思考。对于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你可以不理解,但你不可以不正视。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走向自信...

应试教育出不了诺贝尔奖

2007年10月16日27
    据统计,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近2/3的杰出人才的成就高潮发生在30岁以前。这就是说,明日的杰出科学人才非常可能产生在今日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中,非常可能产生于这批即将进入大学的年轻人。   可是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中,为何在中华大地...

中国企业家眼中的工程教育

2007年10月12日27
    编者按:9月24日~25日,由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工程界、教育界和企业界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已对此作了及时报道。此次作为补充,我们又采撷了一些论坛上的精彩观...

教育公平属基本国策 业界“八大不公”亟待破除

2007年09月11日26
    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认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中国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客观说,中国教...

温家宝叮嘱师范生:面对诱惑要坚守道德底线

2007年09月10日29
    金秋时节,北师大校园里阳光灿烂、鲜花盛开。9日上午9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刚刚入学的免费师范生,在英东学术会堂,与几百名学生和老师进行座谈。   温总理首先说:“目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已在全国六所师范大学试点。实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教育――科技――经济三者统筹协调 和谐发展的思考

2006年06月18日30
      教育――科技――经济三大领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核心和动力。现代社会三大领域的科学发展观,其中教育为先众所周知,在良好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及其对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和...

中国必须尽快开设《创造学》教育――创造革命,中国民族复兴、国际竞争力提高、把握未来命运中国必须尽快开设《创造学》教育的关键――

2005年08月16日27
              面对二十一世纪新的时代,中国必须尽快铸造民族创造力,尽快推动一场创造的革命。  创造,中国科技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