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仁者巨匠 国坝之魂――追忆在郑守仁院士身边工作的日子

2021年08月15日
 

 

2020年7月24日,郑守仁院士因病去世的消息传到三峡坝区,坝区广大工程建设者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郑院士已经和病魔顽强抗争了很长时间,但我总是期待奇迹能够发生。郑院士一生经历了很多挑战,创造了无数奇迹,而这一次他是真地离我们而去了。泪眼模糊之际,和郑院士在一起工作的往事,特别是他重病期间坚持工作的感人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

初见郑院士是在1987年,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进入长江委工作,从事清江隔河岩重力拱坝体形设计和坝肩稳定分析处理工作。当时的现场设计负责人就是郑院士,郑院士时任长江委副总工,我们都称呼他――郑总,他的夫人高黛安也是导截流方面的资深专家,夫妇俩以工地为家,长年驻守在隔河岩工程现场。

郑总做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处处以身作则,深深地感染带动了所有的设计人员。大家都自觉地以他为榜样,不讲条件,不分昼夜,一切为了保证工程需要。画图的桌子不够,就用床板代替;下工地没有车,就靠两条腿。因为设计供图及时服务到位,工程开工当年便实现截流,提前半年发电,郑总作为技术带头人,被授予设计单位唯一的“隔河岩工程特殊贡献奖”。

1994年郑总离开隔河岩前往主持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设计工作,一年多后隔河岩电站全部完工,三峡主体工程也已经开工,我转赴三峡坝区,再次来到郑总身边工作。

三峡工程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很多方面的技术指标超出已有工程经验,“世界之最”达上百项之多,需要面对大量的极限挑战。郑总作为三峡枢纽工程设计总负责人,不仅要总揽全局,组织协调勘测、规划、水文、科研、设计各方,确保三峡工程的技术供应,而且要常驻工地,组织现场的技术服务,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郑总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这项宏大的事业中,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每天靠加量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几个小时。长年的高强度超负荷工作严重侵蚀了他的健康,终至积劳成疾。2015年郑总被检查出罹患肝癌,经过连续的手术和放疗,医生反复强调要卧床休息,但郑总反而加快了工作的脚步,他要和病魔抢时间。

三峡集团领导考虑郑总身体虚弱、行动不便,提出要给郑总换一个有电梯的地方居住办公,被郑总回绝。于是又提出,在原宿舍楼一楼重新整理一套房间,请郑总从四楼搬下来。郑总犹豫了,因为当时老伴的身体也不好,平地行走都需要借助拐杖,上下楼更是非常艰难,然而夫妇俩商量了一晚上,第二天还是婉拒了,郑总说:“我们现在的条件已经非常好,不能再麻烦人家,更不能搞特殊。”

郑总退休后始终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三峡设代局党支部的活动,重要的材料学习完还要拿回去仔细研读。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并给予高度评价,郑总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工程实际撰写了《三峡工程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关键地位及其重要作用》《三峡工程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安全支撑和保障》等多篇重要文章,积极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新时代治江事业建言献策。

三峡工程一直是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前来采访报道的媒体记者很多,对于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郑总从来都是严谨细致、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和回答,对他本人的事迹却往往不愿多谈甚至有些抵触,但只要我以支部书记的名义对他说明是组织上安排的任务,他都无条件接受。他在病重期间,还不忘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代他按时缴纳党费,用一辈子身体力行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因为当年走得匆忙,没来得及对隔河岩工程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郑总的心中对此甚感惋惜,他说:三峡再不能留下遗憾。为了和病魔争夺时间,郑总直接将会议室当作办公室,在满屋资料文献中奋笔疾书,我和设代局的同事们全力以赴,也常常跟不上他的进度。在郑总日复一日的辛勤忙碌下,200多万字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筑物设计及施工技术》终于完成,由于郑总住院手术,书籍的校审工作主要是我配合出版社进行的。书出版后,他才看到序言里长江委主任马建华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心中非常不安,他对我说:三峡工程是民族的百年梦想,凝结了长江委几代人的心血,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不要总强调我个人的作用。

郑总除了住院治疗和外出参加科技活动,其他时间必定回到三峡坝区,节假日更是如此。2019年国庆期间,郑总病情不断加重,吃不下饭,上卫生间都感到十分吃力。10月8日在三峡集团的协助下,我和同事将他搀扶上去往武汉的动车车厢,同时联系了汉口的同事立即安排他住院,可是他却坚持来到东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现场,听完方案汇报并作了长篇发言,直至支撑不住昏倒在会场。

郑总住院期间我去武汉工作都会到医院看望他,和他说说三峡工程的情况和进展,此时他的眼神会变得专注明亮,脸上露出愉悦的神情,嘴上却不断催我回去工作。回到三峡坝区我便把重要的工程讯息发到他手机上,由身边工作人员念给他听。2019年12月27日,三峡枢纽最后一个单项工程升船机通过了竣工验收,我把相关情况和验收组领导专家们对他的问候发给他,他还高兴地回复:“谢谢领导专家们的关心!”可仅仅过了2个月,由于病情加重他已说不出话来,他留给我的最后叮咛就是:“好好工作!”

郑总参加工作50多年来,始终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生命的全部,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为新时代水利行业和长江委树立了精神标杆。

在郑总身边工作的33年里,我亲眼见证了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矢志不移、顽强拼搏的忘我奋斗历程。如今他疲惫的身躯停下了前行的脚步,但他的名字将随着奔腾的江河传遍山川大地,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万千建设者在迈向水电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奋进。

 

(作者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枢纽院副总工)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仁者巨匠 国坝之魂――追忆在郑守仁院士身边工作的日子”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为中国人吐气”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詹天佑(186l一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婺源詹县(今江西委源),因祖辈经销茶叶,迁居广东。他于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1919年4月24日病逝于湖北汉口。   詹天佑从小就聪颖好学。1872年,他作为中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时,年仅12岁。在美国留学期间...

李昌平:朱总理,我有话对您说

      农民啊我的父母    为哺育我长大付出多少辛苦!    出风入雨不知春秋    披星戴月不避寒暑    农民啊我的亲人    不知怎样才能表达我一颗赤子之心    第一次见到李昌平,他...

自信自立是成功之门的钥匙

    有一次见到张海迪,我问她:你认为促使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海迪说:是我的自立精神。她说:我坚信我能够战胜困难,我坚信我能够取得成功,我不想成为一个社会的累赘,我相信我能够自立,所以我就矢志不渝地去努力奋斗,成功就接踵而至了。   张海迪高位截瘫,一生从来也没...

许银川:挑战永无终结

  获得中视股份杯年度总决赛冠军的许银川!在千年之初为自己开了个好头。于是我们也决定乘这个机会采访一下许银川。   背后的无奈“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这个冠军可是送给你父母最好的礼物啦!”我 笑着向许银川祝贺道。   可是许银川并不十分高兴,他告 诉我今年不一定能回家和父母及小妹 过一个团...

农学家鲁明善

  鲁明善(1271―1368),名铁柱,字明善,以父名为氏。13世纪初期的畏兀儿人(维吾尔族),祖籍西域,在中原从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鲁明善出身于书香兼重臣之家,父迦鲁纳答思官至翰林学士、大司徒,是元代著名的翻译家,通晓畏兀儿、汉、藏、印度多种语言文字。鲁明善自幼随父习读。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