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意志 > 意志调节 > 正文内容

真正持久的力量在忍受中

2017年02月13日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高大全”的“凡人”贝多芬,在艺术中成就了伟大的业绩,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心灵扭曲的人。但艺术却是人生经历的某种精炼、提纯和超越。

贝多芬作为一个“凡人”,心灵扭曲、人格磨难乃至性格偏执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关键是这样的说法打破了罗曼・罗兰笔下那个浪漫色彩浓郁的“英雄”形象,如果说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的事迹是正能量,那么他孤僻的性格,成人以后逐渐恶化的失聪,与世隔绝的生活,无理由的猜疑以及无礼的偏执,又是什么呢?

真凭实据,贝多芬不是力量的化身,也不是英雄的象征,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所有的失败最终都转变为胜利”,也就是说作为人他有着诸多的失败,比如生活、交际、亲情、爱情等等,但他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杰作,所以他变得越来越伟大,我们仰视他的时候,是否会想到真实的人生,没有几个人愿意像他那样活着。

那样的人生肯定无趣,然而正是在那些看似无穷无尽的日常苦痛和烦恼中,尤其在他晚年,他却写出一部又一部至今仍让人惊异的伟大杰作。

也许痛苦和烦恼再多,也会败在行动和坚持面前,如果你问我时光和努力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贝多芬也不知道,他只是把他变成独一无二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乐章,这就是他生命的意义。

对于务实的人们来说,也许他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时间不能减轻所受的伤害,最有可能的是人们可以变得不那么害怕伤害,而努力最有可能把伤害转化为能量。

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贝多芬一次次丧失了做人的尊严,但他坚持着,努力着,等待着,许多年过去了,在那种既平静又不平静的日子里,人们等来的是一阵阵瞠目结舌的声音。说实在的,贝多芬从来就没有“扼住命运的喉咙”,只是后人把他想像的那样坚韧,他也许从来没有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坚强,只是孤独的灵魂在努力剔除和摒弃痛苦之时,完成了一次次自我超越。

人生就是场表演,也是种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喝彩,但贝多芬却听不见。他所感觉到的也许仅仅一些苦难中隐隐闪现的幻觉,所以不要说成功就是一种安慰。

也许奋力生活总是没有错的,不管是否成功,它都会让人的生命更有价值,不管能否超越自我,它都会成为一种被人欣赏的精神。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真正持久的力量在忍受中” 的相关文章

中年企业家应重视心理调适

  人到中年,既要承担工作上的重任,又要挑起赡养老人和抚养、教育子女的重担,从而成为心理负荷最重的人群。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一些年龄在40岁左右的企业总经理、厂长作了一次调查,发现有53%的中年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   工作繁忙,心理压力过重   中年...

调控情绪的十大妙法

     (一)期望法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当你认为没有任何希望时,你会感到六神无主。“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向往美好的未来,是受挫者最好的自我安慰。应该抬起头来,进行自我激励:“一切都会过去,今后会好起来的。”   (二)忙碌法 应记住:“悲伤时,工作就是良药”。当忧伤时要让自己一...

在困境中学会坚持

    二战期间,在美国服役的普照拉格曼受伤,双腿一时瘫痪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和双腿,舰长决定由一个海军下士驾小船把他送上岸医治。小船在夜色下迷失了方向。极度困境中,下士惊慌失措,无望之下拔枪对准了自己。面对如此突来的局面,普拉格曼劝告说“你别开枪,我有一种神秘的预感,虽然我们在危机四伏...

偏激民族心理对中国的危害

      几年前,一本《中国可以说不》的书曾畅销红火了一阵。这是一本带有明显民族主义情绪的书。我这里要讨论的是透过这本书所反映的国民素质与健康的民族心理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即将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主流的今天,偏激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心态对中国的现代...

超越极限――读《老人与海》有感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

学会面对压力与挫折,迎接机遇与挑战

     一个气球高高飘荡于空中,倘若遇到外界压力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要么爆裂、要么泄气,要么变形、避开压力,只有后一种情况气球依旧飘在空中。如果不是气球,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我们,遇到压力会结果如何呢?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看起来很普通和平凡,但往往会因为个人的认识、身体易感性、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