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评说
冯友兰(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划分为诸子哲学,经学哲学,现代哲学三个阶段。
《中国哲学史》对诸子哲学和经学哲学的大家学者作了详细的编纂,功迤后人。
诸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立思想大家学者辈出的时代。
经学时代开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结束于清未。这是一个虽有大家学者产生,如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等等的出现,但这些大家学者的著书立言,均是在独尊儒术为正统的框架之内的。之所以这样在于:
第一,诸子时代在中国是一个封建形态发生大分化、大动荡、大变动的时代。中国社会的封建形态经历了由周王朝分封制,转向诸侯集权,进而转向秦皇朝一统集权郡县制的社会历史大变迁。在这样的历史大变�|中,在诸候纷立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创立中,出现诸子百家之说是一个时代必然。
第二,经学时代建立在一统集权的郡县制确立和不断修复完善的基础上。经学的哲学理念以儒术为尊,以服务国家为立身安命之本。诚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孔子是一个教育家,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儒家致力于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以此六艺为读书人进身功课和立身安命之本。
经学时代的哲学理念驱动古代中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服务国家能才,“学好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成为主导所有读书人个人的,家族的,乡土的荣耀。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合符皇权国家之需要的。与此同时,中国的读书人,以六艺为进身功课,以科举进士,以服务皇权国家需要为正统,以立身安命为本,遂渐地、彻底地失去了主体自由创造的灵魂意识,独立思想学者则必然地为整个社会体制和群体所不容而无以辈出。
经学时代结束于五四运动。然经学时代的哲学理念并没有结束,影响至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没有写中国现代哲学,留下了空白。为什么呢?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盖因:“此新时代之思想家,尚无卓然能自成一系统者。故此新时代之中国哲学史,尚在创造之中;而写的中国哲学史,亦只可暂以经学时代之结束终焉。”
冯友兰先生说的是事实,近现代以来,中国至今确实没能涌现出卓然自成一系统的哲学大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境界说,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之说,主张了哲学就是境界。问题在于这的境界说,并没有脱离传统经学的框架,所表达的依然是传统经学的主张。
评价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
第一,冯友兰先生所做的是一份有益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编纂工作,但显然不是一个卓然自成一系统的哲学开创工作。他的哲学境界说,在本质上是服从于立身安命,以立身安命为核心的,仍在经学哲学的框架内,是传统的读书人之见而不是思想家之见。冯友兰的哲学史阐述,既没有新的思想跨出,也未能闸明哲学的本质所在,以及哲学自身的使命和追求。
第二,哲学不是婢女,哲学有自身的使命和追求。黑格尔说过,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是一种以绝对为对象,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
什么是绝对呢?绝对是关乎世界和人类的至上思考。
黑格尔认为世界和人类是一个绝对理念的概念创造,服从于绝对理念的概念创造的逻缉制导,是一个不断地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走向更高的精神进阶、社会进阶、历史进阶和自我意识统觉的总体过程。
现代哲学认为世界和人类是一个以人类主体为绝对的文化创造,是一个不断地从低阶文化走向高阶文化的过程。
马克思的哲学,则以物质生产力的社会历史创造为绝对,阐述了人类社会历史形态变革、更替和创新的辩证逻辑。
哲学的本性并不是什么立身安命的境界完善,而是从更高观察的创造上,从更高自我意识的统觉上,揭示世界和人类创造的根本方式,创造过程和创造价值,为心灵提供更高进阶的精神建构和实践制导。在这样的意义上,哲学关注的不是立身安命的伦理境界,而是人类创造的激发、跨越和实践,并由此揭示人的本质所在和本性所在。
近万年来,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文化创造和文化进化的历史。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进化开端于“认知革命”,这样的认知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语言、文字、图画、思想、信仰、智慧、理性、自我意识和工具、建筑、技术、科技、艺术等等的精神建构和物质创造。
而在今天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化进化正在走向一个更为进阶的历史进程,即由“认知革命”转向“智能革命”。从更为广阔的新的历史进阶的总体观察上,揭示人类文化创造和文化进化的进阶,当是中国哲学的现实基础,和历史使命的绝对追求。
第三,哲学史的划分。冯友兰先生用社会阶段的划分方式把中国哲学史分为诸子哲学,经学哲学和现代哲学三个阶段,他的划分是一种外在的编纂式划分,缺乏哲学自身内在的逻辑演绎。而就世界眼光观察,在世界范围的主导上,哲学和哲学史是一个由古代本原论到近代认识论进而到现代主体论的进阶过程。这样的过程既吻合人类文化创造和文化进化的历史过程,又内涵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显现的是历史进程和逻辑必然的统一。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一个很大缺陷是,未能以世界眼光的观照和哲学本质的把握,进行更为深入的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勘察。冯友兰先生以立身安命为本,以境界为求,他的哲学基本上是一种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哲学,而不是思想开创者的哲学,所以冯友兰先生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开创和走向就无以纵论,在留下了空白之后,就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