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思维 > 思维方式 > 正文内容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端,它们从两端合伙击垮了宋朝

2024年03月13日

 

 

虚无主义与教条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端,北宋的禅学和理学――这在今天就是虚无主义和教条主义,它们从两端合伙击垮了宋朝。

宋时“仁宗好禅学,上行下效,捷于影响,如欧阳修、司马光、苏洵、苏辙、张商英等皆好禅,而周敦颐又不免为穷禅之客。禅教不立文字,主观的观性之如何,乃当时的风尚。”[1]北宋诗词里包含着浓重的禅意。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很有禅意。他的《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更是禅意十足,这种思想在战国也有,比如“白马非马”“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4]

列宁将这类思想称为“僧侣主义”,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5]

禅学的优点是有利于解放思想,最致命的缺点是没有行动力,通俗比喻这种学说就是列宁批评的那种“不结果实的花”。面对强敌压境时,它告诉你的不是如何行动,而是行不行动都可以。试想开战前,让战士骑上“白马非马”,告诉他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无风雨也无晴”;至于为什么要战斗,战士听到的回答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就不能行动,就不能消灭敌人而只能被敌人所消灭。

殷鉴不远,当年北宋“靖康之难”及其苏联解体就是这种意识形态造成的结果。

 

 

[1]贾丰臻:《旧书新觉宋学》,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2]�z北宋�{苏轼:《题西林壁》,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59页。

[3]胡云翼选注:《宋词选》,岳麓书社2022年版,第55页。

[4][战国]公孙龙;《白马论》,谭正璧编著:《国学常识》,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版,第127页。

[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5页。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端,它们从两端合伙击垮了宋朝” 的相关文章

改进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士柏网“中国新文化讨论”而作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及至影响外部世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表面上具非物质性,象人的思想一样,无色无形,不可捕摸,它主要由后天环境(文化及教育的)影响所致;思维方式其实又具物质性,大脑皮层对相同事物的反映,会引起皮层“触突”产生某种化学反...

鲁迅与胡适的两种选择

      “现代性”一词已被许多知识者所注意,但我们发现,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现代性”的资源,或者说具有“现代性”意味的文化因子,少得可怜。因此,在打量这一概念时,知识界不得不求助于域外,而这一概念的本身,也正因为是舶来的,所以置身于这一语境...

潜意识的力量

  你有绝对权利随时可以控制的惟一对象,就是你的心态,这里所谓的"控制权利"是表示你"可以"控制,但并不表示你真的已控制,你必须学习运用此一权利并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内心里的意识是进行推理和思考的场所,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并且导引通往潜意识之路,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  但潜意识不会思考...

理性

    理性是进步的根源,是素质的标志。只有当理性的光辉照耀到全体国民时,民族才能谈得上成熟。优秀的民族是理性的,优秀的人才也是理性的。一个缺乏理性的人,不仅难以发展,而且难以快乐生活。 一个成熟的人,通常不会受感情困扰。如果一个人常为情所困,说明他还不成...

“手掌”上的三个世界――当代文化差异的考察

  笔者在1986年写作小书《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及论文《海派文化的性质》的时候,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相比照,将它们分别界定为"农业文化"与"工商文化",同时还指陈这两个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以阿拉伯文化为发表的"游牧文化",进一步说明三个文化的行进与互动,演绎出人类的文明进化史。   至今...

也谈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

     现代科学为什么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今天不少人往往将此归结为的“实证主义”,甚至干脆归结于“唯物主义”。  往往把实验验证理论的方法,  作为十七世纪和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开始出现的标志。  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当我们论述科学精神时,经常被提到的一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