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内容

也谈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

2004年01月14日


  本文不仅想探讨如今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也要批一下部分媒体不懂科学、不懂大科学家产生的条件却肆意误导公众的行径。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普遍的浮躁之风,因此,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又有媒体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具备当初陈景润搞科研的环境等等等等。并由此得出现在中国出不了陈景润的结论。 
  不知道说现在的科研环境不如陈景润那个时代的人是否真的不懂中国现代史还是在故意给现代中国抹黑。陈景润全力以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年代正是中国处于全面动乱的“文革”时期,那时候想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外部环境是不具备的,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卷进政治斗争的旋涡,尤其是在科研院所这种所谓“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更是如此。徐迟老师在《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对陈景润当时的处境有非常详细的描述。陈景润白天要参加政治学习,有时侯还要挨批斗,伙食状况也非常差,只有夜晚才能从事对数学的研究。他住在一个只有六个平方米的房间,把被褥掀起来用床板当书桌。就是在这种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他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并得出了成果,即所谓“1+2”,离全面论证完成“哥德巴赫猜想”只有一步之遥。 
  试问,现在的中国科学工作者,哪一个人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比陈景润当时的条件还不如?现在的科学工作者的环境和生活状况无不远胜于陈景润当年。因此,说由于现在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不如当年并由此得出现在的中国出不了陈景润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就是在当年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中国数学界不仅出了陈景润,也出了杨乐和张广厚。华罗庚老先生也是在当时恶劣的政治和科研环境中完成了对“优选法”的研究并向全国推广。由此看来,环境状况并不是能否出科研成果和出科学大家的必要条件。陈景润本人在出名后,待遇提高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从此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成果了。 
  显然,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并不是造就科学大家的条件。仅就数学史来讲,漫漫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象欧几里德、高斯、拉格郎日这样的大家和里程碑式的人物有几个?凭什么在陈景润之后短短十几二十年中国就应该出现大家?科学史的规律说明,大家产生的条件一是天赋,二是当时的社会思想进步的程度。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天赋。在社会思想进步方面来讲,现在无疑超出中世纪许多,但就是出不了高斯,就是出不了拉格朗日。什么原因呢?一是基础科学的建立已经很久,其理论体系和内部结构都在日趋完美,想要有所突破,实在难乎其难,犹如一座大厦,基础和结构都搭好了,后来人只能在如何在外立面和内部装修上下工夫,;二是现在的世界更重视的是经济发展,一切讲究学以至用,纯粹的理论研究不仅淘汰率高,难出成果,而且没有实际的经济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来所谓“边缘学科”日益兴起的原因所在。尤其是现在的数学家,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和经济学挂钩,如果纳什的均衡理论不和经济学结合的那么好,他凭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今,不懂数学,不懂得建立经济学的数学模型,根本就没有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即便这样,仍是大多数人被淘汰,成功者依旧寥寥无几。所以,我们现在缺少大家,出不了大家,不应该一味指责什么科研环境不好。如果某人真的有足够的天赋,自身又非常努力,总有一天会有所成就,但是否会成为大家,是否会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那确实是要看运气了。 
  当然,本人从不否认当今社会弥漫着浮躁之气,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每个人都在极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这种进步和发展给我们自身带来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不浮躁才算怪事。黑暗的中实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乎停滞,那时的人们不浮躁,但谁愿意回到那样的世纪?谁愿意在那样的社会里生活?但就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那些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人们仍在专心致志地从事着科研,他们不把科学研究当成什么职业,而是一种纯粹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才能是天赋结出硕果。如果我是一个数学科学工作者,我明知自己的天赋不足以成为大家,我干嘛还要孜孜不倦?我肯定要想办法把它和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容易出成果,更主要的是容易出名和捞实惠。顺便说一句,现在的那些所谓著名的经济学家们,数学的根底太浅,相信用不了太久,他们就会被数学基础好的后来者所取代。 
  回到文章的开头,有必要提醒传媒工作者,在评论科学现象的时候最好要研究一下你所要评论的学科极其发展规律。用单纯的“环境说”来感叹中国出不了大数学家,不仅是暴露了历史知识上的无知,也暴露了对科学规律尤其是产生大科学家的规律的无知。既然无知,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补课,二是闭嘴。不能让你无知的论调,干扰和误导了公众的思想和舆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认识你的创造潜力

“也谈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 的相关文章

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一、 历史因素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医除外),总是看到一长串的外国人名,而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却很少有人露面。先不说那些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顿或爱因斯坦等,就连一般技术专业领域提出原创性思想的也往往是“汤姆生”、“约翰”或什么...

科教兴国的文化传统障碍

      内容提要  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的实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和重要的保证。本文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古代方术热、经济、政治等方面论述科教兴国的阻力和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教兴...

中国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现状及基层科技体制现状简介

    前两天有一个网友[倒车,请注意]在这里贴了一个中国和印度比较的文章,里面根据一本小说内容这样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图”:   “出则豪华轿车相迎,入则妙龄美女相伴,乘则必打波音的(喻坐飞机如打的),住则必星级宾馆海景房,吃则海鲜大餐,喝则人头马XO,玩则高尔夫球...

优先发展生命科学是当务之急!

    最近几年,世界生命科学取得了让人瞠目的进展,这本应是让全人类都欣喜的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克隆、基因、器官移植等科技进步的未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进步将要触及人类一个最敏感的话题――长生,而如果再把“长生”问题与世界经济、政治联系起来用大系统的方法看,也许我们都要...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开辟新天地

    中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决一雌雄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子,不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趣,美国有了什么芯我们在去搞一个我们的芯,似乎就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应当将科技发展的眼光拓展到美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太空资源的探索和应有开发,再比如无电缆光电...

再论科学技术是如何进步的?

  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有三个来源,一是一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三是民间中的个人。其中,民间中个人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复杂,研究成本也越来越高,是个人很难胜任和负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