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内容

朱日祥:敢于面对落后的现实

2004年08月23日
   

夏日的一个早晨,朱日祥院士在班车上接到记者电话,并同意当即接受采访。

“中国的科技落后于西方,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如果不敢面对这样的现实,其他甭谈了。”朱日祥院士接受采访时不断地不由自主地强调他的这一观点。

记者:有一个老话题,但还是想知道你的看法。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在中国做研究与在发达国家做研究,你感觉有什么差异?

朱日祥: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我感到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研究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在自然科学领域注重于理论、实验以及仪器研制“三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如果科学家对自己研究的问题产生了一种新的想法,这种新的想法是商品化仪器无法验证的,那么他就会去设计或研制能验证自己想法的新仪器。在中国,理论、实验和仪器研制往往是分割开来的。我们的科学家申请到仪器设备费或取得科研经费后,经常是简单地购置已经商品化的仪器设备,很少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设计和研制仪器。至少,地学领域是这种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使用的科研“工具”是别人研究思路的产物。那么,这些从事科学研究并设计了“工具”的西方人还给我们留下多少“未开垦的处女地”?可想而知,我们成功的几率因此不知小了多少,原创性的成果势必比西方人少得多。据我所知,到目前,中国地学界几乎没有一套先进实验设备或仪器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其他领域是否有我不清楚。在这方面,我们的科学家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在政府方面,如果有某位科学家想按照理论、实验以及仪器研制“三位一体”的研究思路向政府申请项目,并表示设计和研制某些实验仪器或设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那么,他获得资助的可能性很小。即便是中国的“973”或“863”计划,往往很少有这样的项目。这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责任。

记者:从思维方式和科研的软环境方面中国都不及西方国家,你为何还回国从事科研?

朱日祥:思维方式是西方几百年科学文化沉淀而形成的,运行机制是科技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在中国,虽然科学文化沉淀和科研机制与西方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自己的祖国,我们可以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西方的科研环境虽好,但主要是提供给西方人的,给我们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回来了。

记者:回国后你认为自己到目前最成功的是什么?

朱日祥:建立了我的实验室,而且这是目前国内古地磁学领域最先进的,在国际上也不多。这个实验室完全对全世界开放,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是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在这里工作。我以此为自豪,这比我发表SCI文章更让我高兴,因为它推动着学科的发展。

记者:这些年我一直采访科研人员,有时产生一种感觉,不知对不对,国内同行科学家真正的交 流似乎并不多,好像总是有所保留?可没有交流又如何发展?

朱日祥: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也不知为什么。前几天,有几位西方地学界的科学家在北大开会,我也参加了。他们分别从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他们是从不同角度考虑同一个科学问题。这是典型的学科交叉研究思路,但中国的学科交叉研究有不少停留在形式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交叉。经常是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你写一段自己领域的研究意义,他写一段他研究领域的内容,于是凑在一起号称“学科交叉”联合申请项目。若获得科研经费,也是各做各的,没有多少实质性关联。

记者:科研人员的这种做法,很让人失望,而政府科技管理人员未必能发现。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朱日祥: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留给权威人士来回答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朱日祥:敢于面对落后的现实” 的相关文章

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一、 历史因素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医除外),总是看到一长串的外国人名,而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却很少有人露面。先不说那些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顿或爱因斯坦等,就连一般技术专业领域提出原创性思想的也往往是“汤姆生”、“约翰”或什么...

科教兴国的文化传统障碍

      内容提要  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的实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和重要的保证。本文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古代方术热、经济、政治等方面论述科教兴国的阻力和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教兴...

中国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现状及基层科技体制现状简介

    前两天有一个网友[倒车,请注意]在这里贴了一个中国和印度比较的文章,里面根据一本小说内容这样描述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图”:   “出则豪华轿车相迎,入则妙龄美女相伴,乘则必打波音的(喻坐飞机如打的),住则必星级宾馆海景房,吃则海鲜大餐,喝则人头马XO,玩则高尔夫球...

优先发展生命科学是当务之急!

    最近几年,世界生命科学取得了让人瞠目的进展,这本应是让全人类都欣喜的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克隆、基因、器官移植等科技进步的未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进步将要触及人类一个最敏感的话题――长生,而如果再把“长生”问题与世界经济、政治联系起来用大系统的方法看,也许我们都要...

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谈谈我对建国后科技发展的认识

    我不认为写小说的文人是人才,本文所述的人才全是指自然科学界的。   谁更重视科学,我觉得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自近代以来,不论谁在台上,也不论什么制度,都是尊重人才的,特别是自然科学界的人才,历来是各国必争的,如果说谁不重视,那肯定说不通,也谈不上‘更’,因为都是尽...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开辟新天地

    中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决一雌雄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子,不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趣,美国有了什么芯我们在去搞一个我们的芯,似乎就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应当将科技发展的眼光拓展到美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太空资源的探索和应有开发,再比如无电缆光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