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发明发现 > 正文内容

几千美元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2004年07月06日
      多年来在发展科学上着重抓的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搞“野战军”,牵涉的百人千人拔尖者计划等等,但结果表明效果并不显著。一二十年了,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出奇地缓慢。很多年评不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即为证明。今年3月25日《参考消息》载法新社电文,题目是《中国在大多科研领域仍处落后地位》,文中说“许多专家认为,在中国……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新兴经济大国仍将是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的旁观者”。读后不禁汗颜。
  近日读到一本书《双螺旋》,是1962年发现DNA结构的诺贝尔奖金得主之一,美国人沃森写的。且不说舆论界对他的某些文风道德有所评论,本人觉得令人惊讶的是他得到这么高的奖只用了几千美元�而且时间又很短�1951~1953 。可是再看看我们自己,这些年一个个科研项目动辄几百万到几千万元,参项者数以万计。对比之下,真的有无地自容之感。管理上问题不少,立项上的专家评审制、成果上的验收制、奖项的评选制弊端重重,积习难改。另外多年来以为多发票子、多建房子、多盖章子就能解决科学问题,恰恰忽视了管管脑子这一根本因素。何谓人才�t不是学历、称号,关键是智慧、本事。现在让我们来粗略分析一下沃森的这一实例,从DNA结构的发现可以至少得到以下启示:
  迷信学术权威是自己独立创造的严重障碍。沃森得奖时只有35岁,实际上成果主要是十年前25岁就做出来了。且看他得奖以前是如何对待权威的:
  ――“当时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三维结构的许多说法都不牢靠。虽然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了15年,但是得出来的大部分�或许是全部 事实都站不住脚。”一个从学校刚出来不久的学生就有敢对众多权威提出挑战的勇气,这在中国不少年轻人中恐怕是缺乏的。只有具备这种心态工作,才有超过前人的可能。科学研究的真谛绝不是费尽心力去证明他人的正确,恰恰相反,要千方百计地来增补他人的不足。沃森几乎对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很多方面表示不满。他总是极为敏锐地发现破绽。这是科学研究非常可贵的素质。科研经费再多也是买不来的。迷信必然盲从,盲从必然滞后,滞后必然落伍。我们国人的思想习惯必须扭过来,不要老盯着国外人家有什么,恰恰相反要看出他们没什么。
  ――当时美国的鲍林是化学界首屈一指的最高权威。且看这位大人物在沃森心目中的形象:“由于他充满信心,因此即使他在胡说八道,那些着了迷的大学生也不知所以然。他的许多同事静静地等待着有朝一日他会在关键问题上栽跟头。”当然,“胡说八道”说的过于不恭,用词不可取。不过,其他大学生盲目崇拜,“不知所以然”,而沃森本人也是大学生却不着迷,这就是过人之处。的确,后来的事实表明,鲍林执著钻研四十年的蛋白质原来并不是解开生命之谜的要害所在,他在大方向上没抓准。相反地,“DNA至关重要”。沃森这位外行年轻人把它看准,并且牢牢地抓住了。从上所述,不由得想到,我国科学界要是多出几个孙悟空该多好�t
  科学研究似乎存在着一种轨迹:不知如此焉能如此�t�也许如此――原来如此�不过如此!如此如此,下一个发现又在等着我们。
  迷信仪器设备,忽视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是科学研究的另一大弊端。不少科研人员重技术,轻思想;重战术,轻战略。沃森在DNA结构上有如此重大的发现,实际上只做了化学结构的简单模型和参照了他的同事做的X光衍射照片�这一点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人们想象类似如此复杂的千年难题,需要添置多少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要做多少复杂的实验才能得出重大结果�t可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如此。他们的这次成功主要靠的是高明的思想方法和眼力能做到画龙点睛。思人之未想,视人之未见,从人之未事,揭人之未然,谋人之未计,创人之未先。关键是动好脑子吧�
  再看看我们的科研项目,分析、测试、实验方法仪器早已不亚于国外,所得的数据、曲线多如牛毛。乍一看琳琅满目,其实很多是虚功,用的不是地方。
  或许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沃森的例子太特别。但他本人在序言中就强调:“更为重要的是,我相信,很多人依然不知晓科学工作是如何做的。”人们认为“这并非意味着一切科学研究都是按本书所描述的方式进行的。事实远非如此……我绝不相信,……DNA的发现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以上大体是读书后的一些感触。当前,我们究竟得没得诺贝尔奖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问题,心急也没用。倒是应当下大力气解放管理者、研究者们的思想,在制度上扫除一系列观念、习俗上盲目崇洋的做法,克服麻木情绪,力争每年多出几个国家级一等奖更为实际。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几千美元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的相关文章

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避免尴尬局面

    一、 历史因素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教科书或专著(中医除外),总是看到一长串的外国人名,而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中国却很少有人露面。先不说那些在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顶级人物如阿基米德、牛顿或爱因斯坦等,就连一般技术专业领域提出原创性思想的也往往是“汤姆生”、“约翰”或什么...

科教兴国的文化传统障碍

      内容提要  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它的实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关键的动力和重要的保证。本文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古代方术热、经济、政治等方面论述科教兴国的阻力和障碍,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教兴...

优先发展生命科学是当务之急!

    最近几年,世界生命科学取得了让人瞠目的进展,这本应是让全人类都欣喜的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克隆、基因、器官移植等科技进步的未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进步将要触及人类一个最敏感的话题――长生,而如果再把“长生”问题与世界经济、政治联系起来用大系统的方法看,也许我们都要...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必须要有新思路,必须开辟新天地

    中国要想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与美国决一雌雄就必须在科技发展上创出自己的新路子,不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趣,美国有了什么芯我们在去搞一个我们的芯,似乎就不符合经济学原理。我们应当将科技发展的眼光拓展到美国还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太空资源的探索和应有开发,再比如无电缆光电...

也谈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

  本文不仅想探讨如今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陈景润,也要批一下部分媒体不懂科学、不懂大科学家产生的条件却肆意误导公众的行径。   有人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普遍的浮躁之风,因此,很少有人能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又有媒体说,现在的中国社会已经不具备当初陈景润搞科研的环境等等等等...

再论科学技术是如何进步的?

  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有三个来源,一是一大学为主的教育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专门的研究机构),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三是民间中的个人。其中,民间中个人的贡献率越来越低――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复杂,研究成本也越来越高,是个人很难胜任和负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