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丁堡感受科学
从4月4日到4月9日,记者应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邀请,赴爱丁堡参加科学传播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其实是“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的一部分。“爱丁堡国际科学节”大概相当于中国的“科技周”,是政府为了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参与而举行的大型活动,今年是第一次举办。短短的6天里,记者充分领略了英国人做事的认真与高效。每天的时间都被组织者安排得非常紧凑。从早到晚,记者和来自其他23个国家的33名同行,不停地进行各种主题的讨论,不停地参加科学家为公众举行的各种主题的讲演,有时候夜里10点以后还在一起交换意见。如此大负荷的工作量让自认为年轻且身体很好的记者也有些吃不消,几乎把所有的会外时间都用来睡觉补充体力了。然而也正是如此亲密的接触,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了古城爱丁堡里亲切的科学。
重要的是乐在其中
爱丁堡是英国苏格兰境内的一个古城,这是一个小城,常住人口只有40万。原以为在这样一个小城举行如此高规格的国际性科学节,大街小巷里必定很容易找到科学节的痕迹。然而几天下来,记者除了在一处十字路口和一处科学馆外看到有科学节的条幅以外,整个爱丁堡似乎对科学节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可如果进入到科学节活动的任何一处场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在组织者的安排下,我们参观了在爱丁堡苏格兰博物馆里举行的儿童科学体验展。一走进会场,现代化的装饰和孩子们欢快的叫声让记者很难把这个场景与刚刚在博物馆外看到的古朴建筑风格统一在一起。而在这个科学乐园里,记者真正体会到了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入口处是排着长队购买入场券的家长。会场里年龄最小的儿童还含着奶嘴坐在推车里,年龄最大的大概已经上中学了。所有的展品都可以自由的触摸玩耍,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玩。会场里特别辟出了一个区域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无线电电路板制作竞赛,看着那些神情专注的家长和孩子,你可以真实地感觉到他们已经乐在其中。
这个科学体验展由当地的Napier 大学组织,很多展品都是一些在校的大学生设计制作的。这些展品大多以物理学的知识为背景,通过展品和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一些平时不会看到的物理现象。比如在一个一面蒙上的鼓的对面放置着一张轻质的金属片网。当孩子们用力敲鼓的时候,气流就会使金属片网上出现相应形状的波动。参观过程中,一个看似简单却很难解开的绳结引起了一位克罗地亚记者的兴趣。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仍然没有解开。在他的招呼下更多的记者和教授都围上去,也去琢磨那个不寻常的绳结。记者也上去试了试,同样没有成功。一个小绳结竟难住了这么多大人。那位克罗地亚记者最后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那个绳结,口里还念念有词,大概还在想着从哪儿突破吧。而记者的感受,科学传播也许不在于街上的轰轰烈烈,重要的是每个接触到的人都乐在其中。
记者采访了英国文化教育处驻苏格兰的联络官员麦克・怀特,他也是这次爱丁堡国际科学节的策划人和组织者。他向记者介绍说,爱丁堡国际科学节今年是第一次举办,得到了爱丁堡市政府和英国文化教育处的支持。科学节的作用不仅在于吸引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还在于展现英国特别是苏格兰在一些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展示英国的科技创造力。麦克・怀特说,科学节的活动包括国际范围内的科学传播研讨会、面向青少年的科学体验展、科学馆“我们的激情地球展”、面向公众的科学家讲演等。试图从各个层面和角度涉及科学传播的全过程。
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为零
在爱丁堡期间,研讨会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旁听科学家的讲座。每天都会有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苏格兰博物馆的讲演厅里举行面向公众的科学讲演。讲演的内容从科学对未来人类进化的作用到食品安全;从癌症治疗的控制途径到基因克隆技术的挑战。这些讲演题目大多属于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更重要的是这些题目大多与公众密切相关,都是公众急于知晓的科学研究。研讨会的主持人,英国BBC广播电台科学记者昆汀・库柏对记者说,我们有一种理念,当科学领域里发生了一件公众密切关注的事件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对公众传播科学激发公众对科学兴趣的最佳时机。
事实上讲演会现场的气氛也证实了昆汀・库柏的话。正因为科学家的讲演内容公众非常关心,因此不少听众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听讲演的。他们发出的疑问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明确地向科学家表明了自己对科学家所做研究的态度。比如基因研究在英国是一个公众极为关心的问题。当科学家向公众介绍了这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后,不少听众要求起立提问。基因研究的风险在哪儿?基因研究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科学家有没有考虑?转基因食品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有没有安全的控制措施?这些问题科学家都必须认真回答。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科学讲演的最后,组织者请听众拿出座位下的表决器,一起回答一份调查表,表明对科学研究的态度。调查表的题目包括,你是否同意科学家使用基因技术为人类疾病治疗服务;你是否赞成人体克隆研究等。公众可以当场表明自己的态度,而这个调查的结果对科学家来说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一次讲演结束后,科学家在屏幕上打出了一句话:不要只是相信他,思考一下。这句话给记者的触动很大。中国的科普工作,很多时候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就是把知识从科学家传播到公众,公众往往只是被动的接收而不能参与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去。而一旦公众被鼓励去积极的思考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被鼓励去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科学传播的过程就成为双向的。在这种双向的交流过程里,公众感觉到自己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促使公众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如此良性的循环下去,科学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
“新闻制作车间”
昆汀・库柏现在主持着英国BBC广播电台四台的科学节目,他报道的科学新闻在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拥有大量的受众。他说,科学记者是把科学从科学家那里传播给公众的重要媒介。可是由于科学越来越走向专业和复杂,科学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误读和失真的情况也变得更加严重。事实上,这个问题就是这次研讨会讨论的重点。
为此组织者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新闻车间”活动。把来参加研讨会的科学家和记者混编分组,给每个组一些当天的新闻资料,然后要求每个组的科学家和记者合作制作新闻。在这种合作中,科学家可以体会新闻制作的过程和记者选取新闻的标准,而记者也可以获得科学家对科学事件价值判断的依据。在合作中双方可以对彼此的工作更加理解也就更容易沟通。记者所在的这个小组在确定新闻素材取舍的时候就出现了争论。印度籍的物理学家对一种面临灭绝的红松鼠很感兴趣,而组里的科学记者们则对一项有关巧克力对胎儿的影响研究更看重。发现差异并且讨论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减少了科学家和科学记者沟通的障碍。
昆汀・库柏对记者说,在对科学家的报道中,我首先把科学家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在我的报道中,我会讲科学家每天怎么去上班,他怎么选择自己的交通工具。我会告诉我的受众,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外也会犯大家都会犯的错误。科学家并不是一群躲在围墙里的神秘人。记者明白他的用意,当公众把科学家看作是一个与自己并没有多大区别的普通人的时候,公众和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就会容易很多。
在研讨会期间,昆汀・库柏邀请了自己在BBC广播电台的同事给大家作报告。一位女主持人告诉大家,在节目编排过程中,BBC的编导人员有时候会借助于传记甚至戏剧的手法,有时候主持人在镜头面前会采用舞台上演员的走台方法。所有的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为了让科学节目变得更亲切而容易被接受。
爱丁堡国际科学节在这样一种亲切的氛围中进行着,这种亲切的氛围表现在公众接受科学的环境,表现在科学节讨论题目的设定,还表现在来参加科学节的人们之间。这种亲切的氛围让每个来参加的人零距离地接触科学,让每个来参加的人都乐于接受。原来科学可以这样平易近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