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 ――五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2004年05月13日
 

    我们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由于科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军事地位和文化影响,发达国家总是竭力维护其强势,千方百计地将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纳入其控制,甚至不惜违背其郑重承诺设壁施压。新世纪中国科技怎样走向成功?“创新跨越”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回答了这个问题。
    路甬祥同志阐述新的科技发展观时指出:“科技发展再也不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而应选择重点实现跨越进而带动整体发展。中国科技发展再也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模仿与跟踪,而必须具有实现跨越发展的胆识和魄力,增强做原创性科学创新、做世界一流技术创新与集成的信心和勇气。从认识客观世界本质出发提出科学问题,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寻求技术突破,确定战略重点,开辟新的领域,创造新的方法,不断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之所以鲜明地提出“创新跨越”,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社会背景。我们要从目前的总体小康达到2020年的全面小康,既是量的增加,更是质的提升。目前的总体小康仍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2003年人均GDP 1090美元,发达国家人均GDP 3万美元;国内发达地区人均GDP 4000美元,经济落后地区仅300美元;人口占世界总量22%而经济总量却不到世界总量4%;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三农”问题难;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3,发达国家则占到60%~70%。尤其要警惕的是,人均GDP 1000美元是一个重要关口,国际上已经有若干国家达到这个关口后经济徘徊政治动荡心理失败。我们还要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重要的社会指标,如到202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美元、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市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50%、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大学入学率20%、每千人医生数2.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等等。全面小康社会又包括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公民素质提高。可以这样说,唯有科技实现“创新跨越”,我们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才能真正落实,“发展是硬道理”也才能进一步完善。
     敢于提出“创新跨越”是一种勇气。科技最具竞争性,这种竞争甚至往往是“赢者全赢、输者全输”的结局。历史上从来没有“跟踪”出来的科技领先,世界也没有“复制”出来的国富民强。如果说工业革命以来二百多年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创新过程,我们目前的创新则是一个包含着跨越的一浪高过一浪的连续过程,是一个表面看是量的逐步积累其实内芯包含重大质变因素的螺旋上升过程。更高的起点、更紧的资源约束、更激烈的一分一秒的拼抢,将贯穿于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直到本世纪末。我们要用几十年时间做到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做成的事情,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爽气和勇于担大任的决心,怎么可能呢?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入北京的时候,曾经语重心长地称中国共产党是进京“赶考”。如果我们领会“赶考”的精神实质,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进程何尝不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次考试!“创新跨越”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自己选择的一道难题,既然敢揽瓷器活,必有金钢钻。
     提出“创新跨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谋远虑。当今科技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科学与技术日益水乳交融,学科交叉酝酿重大契机,众多单项突破有机集成实现革命性飞跃。最近荣膺国家表彰的载人航天和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两项科技成果,一项是数千个单位协同、几万人参与,共圆华夏神州的飞天梦想;一项是三个科研群体20年竞争与合作,奠定中国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崇高地位。两项成果包含着太多的启示,一个全国同心的良好氛围、一支充满献身精神的科技队伍,再加上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创新跨越完全可以实现。尤其令人兴奋的是,一大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茁壮成长,新一代领军人物占到七成以上。各级党和政府不遗余力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凝聚人才、服务人才,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创造性,正在打造“创新跨越”的坚实阶梯。
     曾经有人担心中国科技面临无法突破的各种壁垒,也曾经有人预言中国科技将一直跟着发达国家蹒跚,无论出于什么主观意愿,这种担心和预言恰恰忘记他们评价的是一个战略智慧杰出的伟大民族。这个民族既喜爱小桥流水、淙淙细淌、云影天光的恬静幽雅,更具有电光石火、灼灼飞迸、风啸雷鸣的壮烈豪迈。“创新跨越”的提出,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树立,不就是一曲大吕黄钟的交响么!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弱者濒死地痛哭无奈,强者扬风帆纵酒放歌。悲耶?喜耶?全看你有无“创新跨越”之志与“创新跨越”之才。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地绝而天不绝之处是大海 ――五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