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持续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七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2004年05月13日
      “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将“持续发展”放在最终落实的地位,因为无论是以人为本、创新跨越还是竞争合作,都依赖于持续发展,都归结于持续发展。假若没有持续发展,其他三项也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或长久保持。“发展是硬道理”所说的“发展”就是持续发展,某些地区某些行业之所以出现大轰大嗡的大干快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持续发展是科技的本质规定性。科技需要长期的文化积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硬件上迅速赶上来。以最常用的手机为例,第一、二代手机出现的时候,大陆几乎不知其为何物,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手机仍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谁能在腰带上挂一个手机,似乎立即身价倍增。可是从第三代手机开始,手机在大陆迅速普及,今日街头任何一个姑娘小伙儿使用的手机比发达国家毫不逊色甚至更加超前。这就是说就物质硬件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将50年压缩为10年。可科技则不然。手机的核心技术不在中国企业手上,道理非常简单,任何人都没有本事将文化差距的50年压缩为10年。许多许多历史才能形成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传统才能形成一点点文化。长期以来,我们曾把中国的科技进步想像得过于简单,忽视了科技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我们现在手机应用如此广泛,可是看一看手机究竟用于什么活动呢?你可以把现代产品交给顾客至于顾客将其用于高雅还是低俗那就是另一回事情。
    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对科技的要求。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能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必须更大量地依靠科技,这将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原始科学创新要发现自然界的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建立新方法,哪一项原始创新不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呢?战略高技术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世界科技经济军事竞争的制高点,战略高技术的核心是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去年我们的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何尝不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世纪的奋斗结果!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资源环境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各圈层各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简单地说是管整个地球而地球又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科技持续发展是保持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重大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如期实现,取决于科技能否持续发展。中国科学院实施六年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就是要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截至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其一系列创新成果一大批创新人才,实际上其更大的成就恰恰是其逐步摸索科技创新持续发展道路的伟大创造。
    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任何单数的个人从严格的意义上不是人,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创造汉字的祖先把“人”字的结构理解为相互支撑。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指整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全面发展,任何个人脱离其他同类怎么可能全面发展?当一部分人生活困难甚至贫穷乃至哀哀无告的时候,其他社会成员的富裕就是不完整的富裕、就是不高尚的富裕,如果某些富有者津津乐道地炫耀自己的票子房子车子,甚至对贫穷的弱势同类报以冷眼,那么这种富裕不是一种更可怕的精神贫穷么,不是一个社会人文精神的悲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几千年前的古代圣哲这种悲天悯人情怀不是值得我们敬仰吗!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绝不能回到平均主义,而是要尽最大力量增加社会财富,增加社会财富最可靠的路子就是依靠科技,依靠科技的持续发展。
    著名诗人胡风曾经用“时间开始了”描绘五星红旗升起在天安门广场的一瞬,这个短语令多少文人墨客感慨:为什么自己想像不到如此贴切的比喻?不知胡风是否受到黑格尔的启示:“不影响全貌的持续片断突然被太阳的升起打断,太阳在闪烁的一刹那,一气呵成描绘出新世界的形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特定的时刻感受时间的开始,但是请注意,特定的时刻感受并不能代替历史的持续,任何一个特定时刻唯有被持续证明才能赢得被太阳照亮的整个世界。我们的科技创新必须追求持续的精彩,而持续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持续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七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