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对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定位――二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2004年05月13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同志在3月17日开幕的中国科学院2004年度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创新跨越、竞争合作、持续发展”的新的科技发展观。此论一出,立刻引起科技界理论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大家普遍认为,路甬祥同志将科学发展观应用于中国科学院的实际,这不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科学院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也必将对整个国家的科技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细读路甬祥同志讲话,您会发现路甬祥同志从总结中国科学院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取得的成就入手,简洁几句概括后话锋即转,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科学院目前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满足于现有的改革发展成果,自然发展;另一种则是以现有改革发展形成的良好局面作为新起点,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开创中国科学院历史上更新的辉煌。我们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首先就是要领会路甬祥同志关于中国科技事业目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括。
     早在去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2周年的时候,胡锦涛同志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要求全党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国发展的主动权”。
    什么是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少包含这样几重含义:第一,时间的长期性。战略机遇期长达十年以上乃至数十年,时间如果过短,它就仅仅是一般机遇而不是战略机遇,或仅仅是一次战略机遇而不是一个战略机遇期。第二,空间的世界性。战略机遇期是世界范围矛盾运动变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规律在当今时代的展现,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境遇。第三,主体的集团性。战略机遇期针对的是国家、地区或社会集团,它不是针对个别部门或行业,更不是针对小单位。第四,内容的综合性。历史上几次大的战略机遇期通常是科技革命引发生产力质变,经济发展带动社会全面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第五,影响的全局性。能否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事关国家、民族命运,其后果决定全局态势和长远利益。
    那么,本世纪头20年是不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际经验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经济起飞的重要节点。中国不仅拥有一代又一代复兴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不仅拥有迅速扩张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国内市场,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按照最新的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决定经济的三大战略资源,人力资本又居于第一位。从1982年到2000年,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由28.82亿人年提高到63.14亿人年,增长1.19倍,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由17.5%提高到25%。本世纪头2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被抚养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最快,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最多。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既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又有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了经济的战略空间,中国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虽然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猖獗,局部出现战争、紧张与动荡,但总体仍然是和平、缓和与稳定,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形式的对抗。经济快速发展的“起飞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发育的“成熟期”,人力资本急剧增长的“积累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升期”,开放型经济的“扩展期”,世界格局相对稳定的“波动期”,加上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怀胎期”,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完全可以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创新的“跨越期”并不遥远,并将成为民族复兴“强盛期”的主旋律。
    重要战略机遇期可遇不可求,易失不易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国科学院迎难而上,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积极应对,郑重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构想,由此启动中国科学技术一系列重大战略行动的筹划,辐射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几年后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衷心敬佩中国科学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勇气和智慧。新的科技发展观的提出,让我们再次懂得什么是机遇,什么是重要的战略机遇,什么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对于强者,挑战永远是机遇。对于一个敢于迎向挑战的强者来说,辽阔海天风劲帆,俯指波涛更从容。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对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定位――二论树立新的科技发展观”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培养人才 组建梯队

      提高民族素质……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智慧因素,更包括道德因素。人格正是智慧与道德的统一体,培养中华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完善人格是我们科教工作者共同的任务,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  路甬祥�D�D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1942年4月28日生于浙江慈溪。1991年中国科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