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创新之难与不难

2004年05月13日
      近年,越来越强调创新了,越来越强调尊重“人”了,这两种观念是密切相连的。人活着,天天的活动应该都在创新,从茹毛饮血到登月,从快马传信到手机短讯,从老牛破车到磁浮列车等等不都是创新的结果吗?但是仔细想一想,取得这些成绩背后的功劳是什么呢?是人的思想活动?离开思想,离开人就谈不到创新。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创新本领很大,而另一群人就难以创新呢。提倡创新,计划创新,购买创新,组织创新大概都属于计划经济下的观念,是办不到的。
  另外,还需弄清“创新”与“改善”之区别,很重要。技术方面,工程方面的进步多属“改善”,甚至借用科学创新之思想。如核能的利用包括原子弹,都谈不上是科学之创新,不过是把核物理的理论用于实际而已。当然,这种变理论为实际的工作之难度可能极大,但不是创新,是“借用创新”。
  上面谈到的可能太无情了,其实人们的观念中本不应该把事物都分成高低,更不应把人分成高低,创新和改善绝无高下之分,只是性质之别。人类组织成“社会”已经几千年了,年年、月月、天天都在创新,可以写一部创新的历史(科学史)。为什么今天在中国特别强调创新了呢,也许是真正意识到“创新”绝不可等而视之了吧。
  但是,纵观东方的哲学,从古代起就不鼓励创新,总是把“为人”放在第一位,也就是为己、为官、为皇帝,凡是对人有利的都被提倡。不太重视自然现象,所以仁义礼智信都是对人而言的,修身是修自己也修别人。对自然观察也是为了人,几大发明名垂史册,大概几千年都是为了官,为了皇帝,老百姓用指南针吗?老百姓用火药吗?老百姓用纸吗?几千年老百姓入厕几乎没有用纸的,何况别用了。现在的纸慢慢地大概都用于清洁的目的了,光盘甚至快代替纸了!人类社会嘛,当然要为了人了。
  但是,宇宙有150亿年历史,人类出现也不过以百万年计,远非地球的主角,更非宇宙的主角。硬把人当中心,大概不符合发展规律,若说“主宰”似乎还可以。但主宰若是“主”错了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历代专制的帝王不就有很多现实的例子吗?应该尊重人,但是应该以自然为本,人的需要和欲望是无穷尽的,切不可都去满足,还有老虎、熊猫、麻雀、松树、牡丹等等生物呢,它们要都是为本岂不乱套了吗。今天不是因为以人为主才搞成现在这种温室效应,臭氧洞等等灾难吗?以自然为本和重视自然界的平衡可能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过去不尊重人,吃了苦头,若再不尊重自然,可能苦头更大。
  再谈创新,若是人们的观念总是围绕着一切为了人,那么思想就会只考虑人的利益,思想就会受到束缚,不关心“自然”,而科学的创新几乎全在于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帝王专制的时代除了对他有利的行为,包括发明创新,他才给予支持,否则不但不支持,甚至会制止。东方,专制时代太长久,所以创新,指对自然现象认识的科学创新观念并未曾很好地树立起来。西方中世纪,特别是文艺复兴14~16世纪,思想解放程度较大,才出现伽俐略、哥白尼等等的创新精神,然而仍然被扼止了呢。所以创新观念和一个社会的历史上的哲学主流有极大关系。我冒昧地说,东方哲学思想似乎对“创新”并不鼓励,相反是抑制创新的。近代的中国尤其是20世纪本应冲破这种思想的桎梏,“五四”的光芒可惜被新的帝王专制主义所扼杀。这时的科学谈何“创新”呢?人们的思想全神贯注到斗争哲学中去,本来就淡薄的创新意识被扫荡净尽。虽然50年代以后科学事业被大大地重视了,然而另一种限制反而更大了。创新是自发的,独立思考,自由研究,兴趣所至等等若都被压制,谈何创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文学艺术,都需要“兴趣”。丁肇中先生在访谈中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兴趣”。
  科学发展的历史是有规律的,进步是逐渐的。古代有多少发现和发明,今天又有多少发现和发明,史学家会从中找到规律的。到了20世纪科学的发展是平稳的,而技术的发展是极快速的。科学中的创新如量子力学、相对论、DNA、超导、纳米等等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原子弹、导弹、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等都是令人震惊的。技术容易模仿改进,而科学是模仿不了的。正如原子弹大家都可以做,相对论却只有爱因斯坦会“作”,价值不可比也不必比。“创新”也不必刻意去追求,水到渠成,没有水则渠永远也不成。所以口号式的一二三,计划一个创新或资助一个创新大概是不会得到的。号召学某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概也不会成功。老老实实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学者,别去限制他的思想,让他感到天地是自由的,少一点功利的诱惑,甚至也不必专门鼓励他去创新,“创新”自然会来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创新之难与不难”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