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遏制学术腐败就该动真格

2008年06月26日
近读复旦大学处理三起学术违规的消息,令人振奋。深感在遏制学术腐败方面,该动真格了。
  不可否认,在科学的春天降临神州大地的30年间,学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科研成果不断诞生的新气象。但是,在学术复兴、学术繁荣的大潮中,也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学术界的一些人为了博取个人的名利和地位,不惜抛开学术良知,使抄袭、剽窃、造假之风暗流涌动,甚至有的知名教授、著名人士也混迹于伪科学之中。学术腐败像病毒一样给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事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和伤害。遏制学术腐败的蔓延,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严格监管制度,更需要像邹承鲁等“打假英雄”那样,和学术不良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打击学术腐败,管理部门责无旁贷。近年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先后制订出一些相关规定。不过,遏制学术腐败不能仅仅停留在发“红头文件”的层面,不能像邹承鲁院士生前所警告的那样“光说不练”。从一些网站的留言中我们看到,公众对学术腐败深恶痛绝,人们殷切期盼着早日祛除学术腐败的“毒瘤”。如今,复旦大学敢于自揭家丑,对学术不良行为公开作出处理,开弘扬正气之先河,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高等学府清除学术腐败的决心和勇气。
  反对伪科学、维护科学尊严,也要“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近年来,高等学府被曝光的学术不良行为有几百件之多。查清这些学术腐败案件,不仅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财力,还要有“顶住压力”的胆量和魄力。因为,有的学术腐败涉及到院校领导人的利益,曝光和清查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障碍,甚至会被扣上 “侵犯名誉权”、“影响安定团结”的大帽子。据报道,此次复旦大学的调查也受到过阻力。因此,祛除学术腐败并不比治疗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容易。
  对于学术腐败,我们没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复旦大学参加调查的俞吾金教授说得好:“如果我们选择沉默,就是对不诚实行为的许可和默认,这对那些勤奋努力认真做研究的师生是不公平的。”依靠有社会责任感的内行专家、依靠公众真凭实据的举报,一桩桩学术腐败案例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记得揭露邱氏鼠药时,王夔等几名科学家曾被告上法庭,方舟子在批评武汉某教授造假时,也成了被告。然而,最终胜诉的还是维护科学尊严者。
  维护学术尊严,维护大学学风、人文精神和学术地位,这是一所大学最起码的标准。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当务之急是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涤荡心浮气躁的风气,重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大学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遏制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环境,不仅是中国高校重塑大学精神的起码要求,也是世界所有国家学术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遏制学术腐败就该动真格”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

诺贝尔:历史永远不会忘却的科学家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中国探月不是梦――月球探测的进展与前景

      欧阳志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陨石学、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新近出版的《院士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欧阳志远院士展望人类将在21世纪建立"月球城市"。以下为欧阳志远院士在湖南卫...

“神舟”滋养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我们不会错失“太空时代”    主持人(记者诸巍 陈瑜):中国人梦想飞翔太空实在太久了,传说中有“嫦娥奔月”,敦煌壁画里有“飞天神女”,中国科技馆陈列着明朝幻想家万户试图乘“火箭”升空的画像。终于,我们成功了。然而在一片喜悦中,除却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强盛,我们似乎可以想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