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美是大美,艺术是小美
“在我眼中,科学之美是大美,他们能展现宇宙、自然或生命中那些令人惊叹的东西,但这些往往不能为人所知。比如分子的撞击,在那一瞬间是多么奇妙、美丽的场景,可一般人都没法看到。而艺术则是小美,是人类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艺术能表现科学美之万分之一,便是十分幸运的事。”
日前,当代著名画家、文化大家范曾在天津南开大学为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演讲时,以艺术家的身份“客串”了一把“科学”,演讲题目为《科学家的好奇心――致赛先生的徒子徒孙们》,并在演讲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科学是大美,艺术是小美”。
世界永远值得敬畏和探索
范曾先生在演讲中说,世界充满了未知,这种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让我们充满了敬畏。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就曾告诉他,在神舟飞船上,杨利伟感到人是那样的伟大,又那样的渺小,舱外的一片漆黑,引起的敬畏远远超过了恐惧。
这种“敬畏”告诉我们,我们的所感所知对于这个浩瀚的宇宙来说,太过渺小,因此我们的探索应该永无止境。而人类正是这样一种“神奇”的生物。范曾说:“造化不仅使宇宙的一粒微尘――地球上形成了大山巨壑、海洋川流,生出了无以数计的、不同界目的生命,更精彩的是她造就了人――一种有灵、有智、有慧的生命。从太古、玄古以来,人类可以凭藉幻想和创造力,改变自己作为一个生物的自然存在,而一步一步走向社会的存在,由于人类众志成城,毕力平险,竟至于使自己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动物。
好奇心是科学之母
范曾在演讲中说,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没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是对遥不可知的宇宙,怀着极端好奇心的人。今天我们已经能试图描述一百亿年前的宇宙,能够从实验室探测一百亿光年之遥的星球,然而面对“无限”这一哲学概念,人类依旧是咿呀学步的阶段。在科学家的辞典上只有“极限”而没有“终结”,科学家的旌旗上写着“向极限挑战”。凭着他们的智慧,一切都还得从自己足下的起跑线开始。
范曾说:“人类的好奇心和幻想总会出其不意地提出对未知世界的睿智之语,科学家的语言和哲学家的语言会不期而遇,他们的描述是那样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
范曾介绍了那些“使人目迷心醉、心驰神往”的科学家睿智之语,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劳伦斯说:“巴西森林中一只蝴蝶的翅膀的扇动,会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宇宙的奇妙使科学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甚至,有时候这种好奇心是没有由头的”。范曾说他曾就“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问数学家孙家昶,孙家昶回答说:“数学家的题目可能最初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陈景润解的这道世界难题就更难说意义了。宛如一个田鼠,打的洞很深,但是只能自己进去,自己出来;这深入地底的洞有什么用?不知道。”
探求科学之美要忍住寂寞
范曾在演讲中说,好奇心固然是可贵的,但好奇心需要有支撑它的渊博的基础科学修养和睿智高雅的判断力,还需要有专心致志于一件有意味的研究的坚韧毅力,不被伪科学和赝科学所迷惑。那时你会沉浸于一种内心宁静而愉悦的思考,矢志不移,积以年月,你会登上科学的崇高殿堂。
范曾讲了一段杨振宁当年初到美国时的故事。当时杨振宁生活拮据,有美国某研究所出一数学题,以丰厚的奖金诱惑青年学子解答。杨振宁与其他几位留学生,花了几天几夜终于解得答案,然而主事者十分刁滑,不承认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杨振宁先生少年气盛正愤愤然,忽然,有一份报纸来到他面前,是日本的汤川秀树得到物理学的诺贝尔奖金。杨先生平静了,他自问:‘你在干什么?’”
正是那一次的心灵震动,驱走了杨振宁微不足道的追逐,从而使他走上了一条科学的“寂寞之道”,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范曾藉此希望“挑战杯”的参赛者们“能坚守这科学的寂寞之道”,最终寻找到“科学的大美”!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