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
2000多年来,两种文化基因影响了数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就是孔子思想,他提出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忠诚的管理者。第二个是庄周的思想著作,称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是源于孤立隔绝的家庭,从而避免交流和冲突,还应回避科技,从而避免贪婪。总的来说,这些文化鼓励在中国社会进行小规模和自给自足的实践,但却有损好奇心、商业化及科技发展。它们使得中国社会产生科学上的空白,并持续千年。它们在现今仍发挥作用。
其中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学界的每一位成员,都希望能在研究上起引领作用,很少有人愿意充当协助角色。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领导,这就造成了导致浪费的重复和过剩。调查者用各种借口去购买同类型的设备器材,做着同类型的数据处理。
从更大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领导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极其艰难。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来个气象站,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此外,水文局运行着2万来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进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公开。
一个相关问题就是缺少分工协作。研究部门的领导倾向于重视并奖励那些声称是在做原创性研究的人,这就使得人们不愿承担那些(有用的)协助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何除了图书馆和仪器销售公司,中国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服务。这使得研究实验室只能自己做所有的事,甚至是诸如样本分析和数据库开发这样的常规工作。由于没有针对个人和组织的不同才能进行的切实分工,研究上的延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应该开始划分其研究工作,将任务分配给有着相应才干的人。”
就这些文化上的障碍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科学精神必须在教育体系中很早地被树立起来。中国已经利用从西方世界复制来的成功模式,改进了自己的大学。现在,它必须在中小学也做相同的事情。中国学校的老师必须更努力地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教育要在最早期就开始进行。这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研究中合作的重要性应得到科学家本人以及研究机构管理者正式的认可和鼓励。以津贴、绩效增长和晋升为手段的经济鼓励应给予那些成功参与的人,让每一个合作者在才智上的贡献都得到明确的认可。
中国应该开始对研究工作加以划分,将任务分配给有相应专长的人员。必须为化学分析师、计算机工程师、实验员、仪器操作人员以及专业的数据提供者创建相应的职位。
最后,应该做出更多努力,帮助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将出色的海外科学家吸引到中国。我们需要有对提案审议和战略计划的国际性评估。对一些大型的研究项目来说,在设计和完成阶段征求意见是大有裨益的。在大学层面也应该做相同的事情,帮助他们提高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向欧盟学习,对国际间的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中国政府在2009年拨款4600万元人民币用于全球陆地覆盖绘图计划时,规定资金不能支付给任何外国的合作者。一个国际项目当然需要收集来自全世界的样本,然而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不可能在很多国家去这么做的。中国必须认识到,就现代科学来说,孤立隔绝和自给自足不是获得成功的诀窍。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改变,但其代价是可以负担的。其结果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和平的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梦寐以求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