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

2012年03月03日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近日哀叹说,当涉及科学研究方面,中国现在是领先于印度的。“印度在世界科学上的相对位置一直在衰落,”他说,“我们已经被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赶上。”但是,尽管就生产出的科学著作数量而言,中国仅次于美国,很多人仍表示,其研究质量仍有待改进。行为不端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就中国差强人意的表现来讲,应该还有文化上的原因。

2000多年来,两种文化基因影响了数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就是孔子思想,他提出知识分子应该成为忠诚的管理者。第二个是庄周的思想著作,称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是源于孤立隔绝的家庭,从而避免交流和冲突,还应回避科技,从而避免贪婪。总的来说,这些文化鼓励在中国社会进行小规模和自给自足的实践,但却有损好奇心、商业化及科技发展。它们使得中国社会产生科学上的空白,并持续千年。它们在现今仍发挥作用。

其中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学界的每一位成员,都希望能在研究上起引领作用,很少有人愿意充当协助角色。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去领导,这就造成了导致浪费的重复和过剩。调查者用各种借口去购买同类型的设备器材,做着同类型的数据处理。

从更大层面来看这个问题。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领导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极其艰难。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来个气象站,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此外,水文局运行着2万来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数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进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公开。

一个相关问题就是缺少分工协作。研究部门的领导倾向于重视并奖励那些声称是在做原创性研究的人,这就使得人们不愿承担那些(有用的)协助角色。这也解释了为何除了图书馆和仪器销售公司,中国很少有专门的研究服务。这使得研究实验室只能自己做所有的事,甚至是诸如样本分析和数据库开发这样的常规工作。由于没有针对个人和组织的不同才能进行的切实分工,研究上的延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应该开始划分其研究工作,将任务分配给有着相应才干的人。”

就这些文化上的障碍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科学精神必须在教育体系中很早地被树立起来。中国已经利用从西方世界复制来的成功模式,改进了自己的大学。现在,它必须在中小学也做相同的事情。中国学校的老师必须更努力地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心,科学教育要在最早期就开始进行。这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重大改革,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研究中合作的重要性应得到科学家本人以及研究机构管理者正式的认可和鼓励。以津贴、绩效增长和晋升为手段的经济鼓励应给予那些成功参与的人,让每一个合作者在才智上的贡献都得到明确的认可。

中国应该开始对研究工作加以划分,将任务分配给有相应专长的人员。必须为化学分析师、计算机工程师、实验员、仪器操作人员以及专业的数据提供者创建相应的职位。

最后,应该做出更多努力,帮助科学家参与国际项目,将出色的海外科学家吸引到中国。我们需要有对提案审议和战略计划的国际性评估。对一些大型的研究项目来说,在设计和完成阶段征求意见是大有裨益的。在大学层面也应该做相同的事情,帮助他们提高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必须向欧盟学习,对国际间的合作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中国政府在2009年拨款4600万元人民币用于全球陆地覆盖绘图计划时,规定资金不能支付给任何外国的合作者。一个国际项目当然需要收集来自全世界的样本,然而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不可能在很多国家去这么做的。中国必须认识到,就现代科学来说,孤立隔绝和自给自足不是获得成功的诀窍。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改变,但其代价是可以负担的。其结果将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和平的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所梦寐以求的。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