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内容

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法和牛顿比较?

2023年11月11日
 

 

牛顿的时代17世纪,我们的时代21世纪,相差约400年。在牛顿的时代,科学刚刚开始,到处是未开垦的科学处女地。换句话说,一级学科才刚刚开始。随便研究一个题目,都有可能开创一个学科,比如力学,光学,天文学等。

我们的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分工高度细化,每一个小问题都有很多人在研究。绝大部分人都在三级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处工作,大创新和大突破的可能性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困难。好在,我们科研人员众多,靠着人海战术,总有人会脱颖而出。即使如此,今天著名科学家取得的成果相对牛顿来说,都是非常小的,甚至可以说是Trivial(微不足道的)。

牛顿的时代,搞科研不需要太多经费投入和项目资助。 在英国疫情期间,牛顿回到老家,拿着一支笔和一张纸,躺在苹果树下就可以开展研究,发现了伟大的万有引力公式式,还顺便搞了个伟大的微积分公式。牛顿时代科研人员稀少,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前人的论文,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写冗长的基金申请,只需要认真的思考和努力的实践。我们的时代,看了1年的论文,也许才找到一个小问题开展研究;写了几年的申请,才获得一个基金资助;买了一大堆设备,还需要调试很久,才可以开展实验。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对因为疫情宅在家里搞科研的研究生们寄予太多的期望,他们难以上网获取完整的文献,不能进实验室做实验,没法与导师和其他同学面对面讨论交流。虽然他们好不容易有了大把的整体时间做科研,但还需要关注朋友圈,刷疫情新闻和各种网络聊天,难以集中有效时间进行科研亟需的深度思考。

牛顿的时代科研人员是稀缺的,做科研的人是万里挑一。 我们现在做科研的是人山人海,我国研究生招生快速增长,将实现博士生1年10万+,硕士生1年100万+,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科研大军。本科毕业的牛顿可能都没有机会和勇气在今天我们的时代搞科研。初步估计17世纪人口是5亿,做科研的人估计不足5万,那时候,科研是一种奢侈品,估算依据是万分之一的人有闲暇和资金做科研。现在全球人口77亿,科研人员估计有5000万。估算依据是我国科研人员约为1000万,约占世界科研人员的五分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我国的科学研究共设5个门类、58个一级学科、573个二级学科、近6000个三级学科。门类排列顺序是: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 因为学科在动态调整中,我们简化一下,以50个一级学科,500个二级学科和5000个三级学科来进行估算。

因此,牛顿时代,一级学科以50个算,科研人员5万,成为一级学科大科学家的概率是千分之一。 我们的时代,一级学科50,二级学科500,三级(及以上)学科(研究方向)5000个,科研人员5000万,成为三级学科领域专家的概率是万分之一,成为二级学科大专家的概率是10万分之一。成为一级学科大科学家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和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差不多,比牛顿时代难1000倍,概率几乎等于0,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几乎没有大科学家的缘故了。  

以人工智能为一级学科为例,神经网络为二级学科,深度神经网络是三级学科。去年计算机最高奖图灵奖就颁发给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三剑客。因此,今天在三级学科上做出贡献就很了不起了。

今年的图灵奖就更不用说了,颁发给2个搞动画特效的高手。如果一生思考何为智能等重大问题的图灵复活,看到图灵奖获得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小,估计会哭笑不得。至于利用深度神经网络结合其他方法(蒙特卡洛)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下围棋,形成的AlphaGO也就是两个三级学科交叉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居然还能轰动全世界。

总的来说,现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科研人员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小,大家都在盲人摸象,不知全局;大家都在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因此,对每个科研人员的期望不能太高,否则就会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好在,我们科研人员众多,科研共同体每年总会有新的发现,也总会有重要的发现。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法和牛顿比较?” 的相关文章

呼唤中国科学的原创性

    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迎来的第一次数学家大会,会上云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数学家。这次大会把菲尔茨奖�D�D数学界的诺贝尔奖�D�D授予了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沃沃斯基。中国的数学家虽然也很想获此殊荣,但终未能如愿,因为菲...

中国为什么衰落

      一个国家由盛转衰而甚至没落,历史的例子有的是。但这些不是小国,就是那些在文化上不可以大书特书的。中国是一个例外。这不是我个人之见。老外学者朋友,一提到中国的历史,都为我们从极盛下降至极衰的这一千年摇头叹息,感到奇哉怪也。   任何国家都有上有落,...

怎样成为一位科学家?

      科学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必需的!  在许多人的眼里,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这是因为科学和我们日常生活已经具有了密切关系。公众因为科学和科学密切有关的技术科学所享受的实实在在的益处。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能够...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箴言录

      日本在最近3年中连续涌现了4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他们分别是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野依良治、田中耕一和物理学奖得主小柴昌俊。这四位科学家分别对科研与国家的关系、治学、人才与教育等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是4位诺奖得主的讲话撷英,相信对人们定会大有裨益。日本已经定下目标,要...

打好基础 真才实干

      基础功,祖国文字是先锋。尤宜一丝不苟,学到尽善尽美,优读优写,字词标点准确用,莫错笔画莫混同。文字表达流畅通,更添润色简洁功。  陈国达�D�D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1月22日生于广东新会。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环是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治学有道 博识远见

      学习要经过自己的头脑消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多问几个为什么,切莫人云亦云;经验不等于科学,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去学习,去探索。  赵洪璋�D�D作物育种学家。1918年生于河南淇县。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学能力。有些学生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