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69页

科研仪器共享:不能“重物轻人”

2020年01月15日26
    高端科研仪器的使用和开放共享,并非只是简单的“开门迎客”。用户不仅需要实验结果,还需要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促使仪器运营人员的角色从过去的“数据提供者”向“问题解决者”转变 花费大笔经费购入的高端科研仪器,如何才能用得更好?不久前,笔者到中科院生物物理...

未来的重大科技发现将产生于海洋

2020年01月15日26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全世界的人口从30亿增加到了60亿。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估算,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可能会达到160亿。巨大的人口增长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无论是食物、能源、材料、运输、药物等。未来人类的发展空间在哪里?肯定是海洋,因为海洋占了地球面积的71%。...

论教育

2020年01月14日30
    本文节选自 1936 年 10 月 15 日爱因斯坦为庆祝美国高等教育 300 周年纪念会,在纽约奥尔巴尼市政府教育大厦校长厅举行的庆祝会暨纽约州立大学第 72 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爱因斯坦这样说:人们应该小心,不要向青年人灌输下面的思想,即生活...

提高学习效率的七个科学方法

2020年01月14日49
    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能力,但影响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很多领域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学习的机制;如何提高学习效能,是老师、孩子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美国,热衷这个问题的不只是老师、学生和家长,还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试图从科学角度...

论意志和痛苦

2020年01月10日25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 所拥有的愈多,愈增加对痛苦的感受力。 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原没有积极的意义,有积极意义的反是痛苦。 世界上产生痛苦的事,原本比制造快乐的要多。 人类的一生,在推陈出新的严苛要求之下维持自己的生存,通常必是充满忧虑...

论心灵的宁静

2020年01月10日45
    有许多人――我指的是那些无足轻重的人――仅仅生活于过去;而另一些人则又沉湎于未来,总是忧心忡忡,愁思满腹。很少有人能够在两个极端之间保持平衡。 那些寄希望于未来,为之奋斗并仅仅生活于未来的人,对那种即将来临的事物总是翘首以待、急不可耐,仿佛这是某种一...

戴芳澜:波澜岁月书芳华

2020年01月03日27
    人物简介   戴芳澜(1893―1973),湖北江陵人,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191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4年至191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

陈能宽:不远万里听“反调”

2020年01月03日49
    1987年4月,64岁的陈能宽迎来科学生涯中的第二次转折,出任原国家863计划激光领域(863―410主题)的首任首席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先生曾说过,在863计划的15个主题中,410主题讲起来最费口舌,也最难把握。 强激光...

陆大道对话青年学者:成功就是要学会坚持

2020年01月03日52
  12月21-23日,第三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中,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特邀报告让参会的青年学者享受到一场思想的盛宴。 陆大道长期关注青年学者和青年人才的成长,他希望青年学者长期关注于一个专业的领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精耕细作,进行学科传...

郭万林院士:我的人生与时代环环相扣

2020年01月03日53
    岁末又至。为梦想奔跑的人们,年复一年,步履不停,留下了无数细小的轨迹,交织、汇聚成时代前进的足音。 有人勇立潮头,有人紧跟时代,有人逆境奋起,有人赤诚闯荡……生活有多少可能性,他们就有多少种追梦的姿态。不同的姿态,折射的是同样向上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