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68页
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
2020年01月22日29
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周永茂:科研裂变 家国情深
2020年01月22日25
从学习机械制造到转向原子能研究,从核潜艇反应堆设计到核燃料和元件考验,他时刻响应祖国的召唤,努力实现科研领域的跨越;从服务于祖国的核武事业到领衔引进国外先进试验性核反应堆,从加入致力于核科学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研院所到任职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对外工程公司,他适...
陈星弼:以科学服务人类,是我此生不倦的追求
2020年01月22日27
“陈老师治学严谨,热爱学生,讲课循循善诱,几十年过去了仍历历在目。”“在那些考研的时光里,那个年过八旬还每日去实验室的身影成为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先生桃李芬芳满天下,祖国半导体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努力,吾辈当自强。”…… 12月4日晚,电子科大发布讣...
智能制造如何补齐人才缺口
2020年01月20日27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一个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竟然在一场职业教育论坛上“诉起了苦”。 “现在都在说互联网行业进入‘下半场’,主题变成了产业互联网。可是,能为传统行业赋能的‘码农’在哪里?谁培养?怎么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孙凝晖的思考...
陆夕云:做科研,何苦之有
2020年01月20日27
◎编者按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201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们在数千万中国科技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中国科学报》今起开设“走近新院士”栏目,讲述新晋院士的人生经历...
梁思成:用建筑承载使命
2020年01月20日26
人物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早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后回国为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等作出卓越贡献,培养大批中国建筑人才。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
卢永根: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
2020年01月20日27
在华南农业大学,有这样一位离休老校长。他使命在肩,初心不忘,即使病卧在床,也不忘过组织生活;他生命不息,科研不止,一生致力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奋斗终身、无怨无悔,把880多万元积蓄捐给教育事业…… 他,就是被称为“布衣院士”的“时代楷模”――华...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2020年01月20日27
人物简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地质力学的奠基者。1931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学文化?
2020年01月15日26
科学文化是自近代科学复兴以来,基于科学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 科学文化作为文化家族中的后起之秀,之所以能在与各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竞争中胜出,是由科学文化所呈现出的生产力与释放出的自由与福祉决定的。 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比较与演化问题。如何判断两种文化孰优孰劣...
天文盛宴,我们来了!
2020年01月15日25
从夏威夷的火山到南极点的冰盖,从西班牙的山脉到南美洲的沙漠……在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偏僻的8个野外台站,8座射电望远镜连成一张巨网,形成一架与地球等大的虚拟望远镜。如同一片田野里的向日葵,它们阵列整齐、步调一致,遥指苍茫宇宙的同一方向。在这只巨大“复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