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32页
戎昭金:行星仰望者
2024年02月08日33
春节前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戎昭金刚参加完学术会议,便风尘仆仆赶回北京。“这是一场与行星科学有关的学术会议,我得去和同行们交流一下最近的工作。”戎昭金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戎昭金生于贵州省盘州市,在行星科学领域耕耘多年。这位“80后”科学家为人坦...
刘经南院士:对“一流北斗”的追求永无止境
2024年02月08日39
作为服务三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一分子,我见证了北斗系统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逆袭之路”。 时间回到北斗一号工程立项的1994年,我是最早一批参与北斗设计、研讨的科学家。一年后,我提出建议:基于北斗一号的双向通信功能,中国应建立自主可控的...
匠人营国――中国工匠的价值浅析
2024年02月06日33
“匠”的本义是木工,后泛指“百工”,即手工业者,也用来形容在某些领域造诣较高的人。近些年,“工匠精神”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将 “工匠精神” 写入了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工匠”、“匠人”、“匠心”一度成为搜...
“匠人营国”吴良镛:毕生矢志不移完成“中国人居梦”
2024年02月06日57
儒雅、待人和善、谦抑,毫不摆架子,这是接触过吴良镛院士的人对他的评价。虽满头白发,但思路清晰,对周边环境和现实社会一直保持着敏锐的关注。 尽管已97岁高龄,但吴良镛多年来的日常生活极有规律,依然每天早晨起床后会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
匠人营国
2024年02月06日56
他是一位温和敦厚的建筑界泰斗,曾手书“匠人营国”。 他一生都在践行“谋万人居”的理想,至今仍不离讲台。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吴良镛。 90岁的他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荣誉:2012年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中央...
管理内容精简是大学行政改革的核心
2024年01月20日33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国内高校屡有针对高校内部行政机构的改革与探索。其中,去年10月底,西北工业大学宣布进行大学行政机构精简改革试点,更是在当时引发了一片热议。 时至今日,此事虽然没有立即引起其他高校的连锁反应,但无论从媒体的积极反应,还是可能产生的实...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2024年01月20日32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生感悟。 翻开中国航天史,太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的功劳: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的决定
2024年01月20日31
(2024年1月19日)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十...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这样说
2024年01月20日51
最近,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进行的一场型号任务动员会上,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紧锁双眉,坦陈了他心中的担忧:“我们的深空探测工程已经八战八捷了,成功越多,意味着离失败也越近。因为,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成功的航天工程。” 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奥...
气象“老兵”曾庆存:为国为民为科学
2024年01月20日41
气象学是一门关乎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科学。它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天气预报,还在灾害管理、资源规划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一名气象学领域的“老兵”,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庆存用一生执着,为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作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