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更多内容

更多内容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我们仅仅缺少爱因斯坦吗?

2009年10月08日27
    现在没有人会以不知道爱因斯坦的大名而为荣,就如同谁不知道贝多芬、不知道梵高、不知道托尔斯泰一样,会让人感觉那么地没文化和修养。虽然我们很多人为我们缺少爱因斯坦、贝多芬、梵高和托尔斯泰而遗憾,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还缺少一个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一个人,我也不...

沙漠中的生命之魂――胡杨树

2009年10月08日29
    说起新疆不能不说沙漠,而说起沙漠,又不能不说胡杨树。 在我国西北的荒漠中,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杨树――胡杨,又称胡桐,为杨柳科落叶乔木。胡杨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胡杨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处吸收水分,其细胞还有特殊的功能,不受碱水的伤...

师德 一个国家的道德标杆

2009年10月08日26
    千百年来,道德形象一直是老师的基本形象。越是在艰难的岁月里,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教育大厦越是靠教师道德的力量来支撑,教师的爱心、奉献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对许多人来说,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美国著名盲聋哑作家,她的名著《假如给我三...

美国高校如何防学生抄袭

2009年10月07日29
  研究生们被告知,要想避免被指责为抄袭,必须在凡是引用别人的观点时把提出该观点的功劳(credit)记在原作者的名下,即用注释来说明这是某人的观点,在何时、何论著中提出。而且,如果你所引用的是被引用者的原话,还必须用引号标出,否则仍然会被看作是剽窃。甚至在使用例如“历史的终结”这样的短语时,...

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诺奖

2009年10月07日30
      与诺奖无缘,说明目前我们的科研成果与世界顶尖级水平还存在一段距离,我们应承认并正视这个尴尬的现实。诺奖颁奖对世界的期盼程度毫不逊色于一场展示国家有形实力的阅兵,因为一个国家的各项实力最终是靠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方面的软实力来体现的。   国...

中国老大的幻像

2009年10月07日28
      有一种越来越大的声音在舆论界流传,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我渴望这一论断尽快变成现实,圆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强国梦。但是,看了那些鼓吹者的理由,却使我心中隐隐不安,甚至生出一些不祥之感。    ...

注定只能在没有大师的时代里摸索

2009年10月07日27
      长寿自有长寿的好处,但也有它不可弥补的缺憾:你得在人生的尾声忍受亲朋渐次离去之后的孤独和凄凉,一个没有友人的世界注定是凄冷而又孤寂的。寿比南山的季羡林先生看着师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曾写过不少感情真挚的思念文字,并且打动了许多读者。现在,轮到人们来...

海外育儿:体验美国幼儿的自我保护教育

2009年10月06日32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教育部门特别为儿童制作了一辑主题为“不要开门!”的专题节目:一男性工作人员,乔装成送货员,带著大堆礼物与五彩缤纷的气球,到一些父母不在家、孩子“独守空房”的家庭造访(事先已得到家长的同意)。结果显示,半数孩子表现良好:对“送货员”的百般诱惑,要...

天才与成功: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

2009年10月06日27
      在美国生活多年,我很有兴趣观察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尤其自己身为家长,又从事少儿工作,更有机会搜集有关子女教育的众多故事。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华人家庭有两个儿子。老大从小本份老诚,但天资平平,学习成绩一般,家长投资培养其才艺也不见大气...

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东西方教育理念之差异

2009年10月06日28
      人所共知,东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有很大差异,培养出的人才特征也不同。从中国来到海外西方社会的华人家长们,当年在祖国是受中国式教育长大的,如今却得让子女在不同体系下接受教育,难免会有些不习惯。有些人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现存环境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