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
2004年07月09日34
中国走向共和,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许显得有些遥远,但这场历史性巨变对中国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不了解它就很难了解今天中国的由来,以至人们至今依然时常回顾它,谈论它。 谈论这个问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场历史性巨变的到来,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大浪潮的到来,如果不具备客观...
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
2004年07月08日26
《科学时报》2001年11月1日B2版上刊载了一篇文章:《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已近150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也存在负面的问题,文章最后认为,“21世纪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趋势还不十分明朗。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
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读康有为《公民自治篇》(1902年)
2004年07月08日27
【内容提要】20世纪初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惨痛教训,撰述了大量政论文章,继续探索中国政治改革方案。1902年康有为作《公民自治篇》,通过比较中西各国政治制度之异同,主张中国建立公民制度,并以地方自治作为公民制度的政治...
也谈怨恨与嫉妒
2004年07月07日27
这两种情感――怨恨与嫉妒究竟怎样地相互联系又有差异,我至今也不十分清楚。自刘小枫撰文分析中国人的怨恨情结与文化革命之间的关系之后,许多知识份子都探讨过“怨恨”,尤其是以大众意志表现出来的怨恨,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巨大影响。因为对怨恨体验甚少,我其实没有资格讨论这个主题,只因先写了...
熊十力的孤往精神
2004年07月06日30
张承志在《黄土与金子》中曾说过一段偏颇却不乏真知灼见的话:"十九世纪式的文绉绉还在努力扩张地盘,而二十世纪末各门新潮的方法论却似乎已经面临末日,学科发展的不节制导致了印刷垃圾正危害人类,在论文专著成堆的黄土高原之下,真正科学的金脉已经被深深埋...
几千美元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2004年07月06日29
多年来在发展科学上着重抓的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搞“野战军”,牵涉的百人千人拔尖者计划等等,但结果表明效果并不显著。一二十年了,我国科学水平的提高出奇地缓慢。很多年评不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即为证明。今年3月25日《参考消息》载法新社电文,题目是《中...
“科学探索者”的启示我们缺少了什么?
2004年07月05日27
面对美国中学生的科学课本,我迟疑了一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的教育资料是怎样的呢?当然,牛顿第一定律还是牛顿第一定律,地球在他们的书本上不可能是方的,但对于同样的真理,西方人会以一种什么方式来阐释呢?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我还是惊讶赞叹了一番。 ...
学术的生命
2004年07月05日26
从1981年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至今,我醉心于学术研究已经20余年了。时间不算很长,但也不是太短。杂七杂八的感悟当然会有一些,其中最上心的,还是“学术的生命”。 按照我不成熟的理解,学术的生命有几层含义。其一是学术本身的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2004年07月05日36
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对,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
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
2004年07月04日28
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个体完美发展的基础。同时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儿童创造力的开发涉及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 社会教育中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方法 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受...